首页
概述
第一讲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
1.1 四海之内如一家 
1.2 唯我独尊的皇帝 
1.3 车同轨,书同文 
1.4 四海臣服一人脚下 
1.5 猝死沙丘魂不归  
1.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 刘项原来不读书 
1.8 楚河汉界 
1.9 四面楚歌 
第二讲 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汉
2.1 兔死狗烹为社稷  
2.2 得来不易的文景之治 
2.3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2.4王莽其实不容易 
2.5 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2.6 沦为傀儡的小皇帝 
2.7 倒霉的读书人 
2.8 小民从来不可轻 
2.9 群雄各霸一方 
第一讲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朝

  1.3 车同轨,书同文

  秦朝建立后,为了强化统治,维护政权稳定,秦始皇先后采取过许多统一、规范的重要措施,例如统一全国文字、度量衡、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打击反对势力等。

  ■ 车同轨

  国家统一前各地的车辆大小不一,车道宽窄不同。为了全国各地车辆往来方便,政府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国家负责修建的道路规格统一,这就叫做“车同轨”。

  ■ 书同文字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以秦国的小篆字体作为全国的采用标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

  除法定的小篆外,在社会上还流行着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可见,隶书字体秦朝已有,并非汉代首创。

 

李斯/[峄山刻石] 

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

  ■ 统一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度量衡既是商品交换的必需工具,又和国家的赋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始皇便以秦制为基础,下诏统一全国度量衡。这种统治措施一直沿用到清朝,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始皇诏铜量

将六国流通的布币、刀币、圆钱、铜贝统一为外圆内方的秦半两式样

  ■ 依法治国错在哪儿

  秦朝法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绝对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第二,法网严密,条目繁杂。
  第三,坚决贯彻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政策。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事无巨细都有法律条文规定,而且对于违法犯罪者的惩罚非常严厉苛刻,目的在于以严刑酷法震慑老百姓不让他们犯法,影响社会统治。

  事与愿违,正是法律过于繁琐庞杂又过于严酷,导致百姓一不小心就会犯罪,结果罪犯越来越多,加上其他赋税征收、劳力征调等太多,最后老百姓被迫起义造反。

湖南里耶(左)、湖北睡虎地(右)出土的秦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

  ■ 十二个超级铜人

  战国时,山东六国为了战争,修筑了很多城郭、关塞。为了打击六国旧贵族,消除他们凭借这些旧有城郭川防以反秦的可能性,始皇于是下令“坏诸侯之城”,拆除各国的旧城郭,掘通壅河自利的堤防,平夷便于据守的险阻。同时,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及其残存势力利用散入民间的兵器伺机反秦,始皇下令收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个,重各二十四万斤,放在宫中。

  ■ 秦朝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便于巡游督察,传递号令,曾主持修筑了著名的驰道和直道,类似于现代的国道高速公路,保证有急事或军事行动时政府可以作出迅速应对。
在修筑驰道、直道过程中,秦始皇出于炫耀威德,慑服四方的需要,曾先后五次巡行全国各地。可惜在第五次巡游时猝死沙丘。

秦驰道遗迹(河北井径)
驰道中央属于皇帝专用,其他人不得使用,只有两边可以行人。

  秦直道,由首都咸阳直通九原郡,主用于抵御匈奴之用,相当于特别军事专用高速通道。路面夯筑十分坚硬,虽历经两千多年,路面依然只能生长一些草本植物,树木无法在路面生根成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秦直道博物馆

  ■ “焚书坑儒”不是秦始皇首创

  “焚书”其实秦国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焚烧过其他思想派别的书籍。所以这次秦始皇一听到李斯的建议,就表示认可。于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焚书事件发生了。

  “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 年,由于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仙丹的方士抨击秦始皇并畏罪逃亡,始皇大怒下令逮捕了一批无辜的儒生进行坑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政治主张不一,史称“百家争鸣”。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统一思想与言论,反对知识分子“是古非今”,实行“焚书坑儒”,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05001529号  版权所有© 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