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草原牧歌展’有奖写感言”活动评选结果

news_publish_date: 
2010-10-20 16:08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网站/文
Body: 

经专家评选,“免费看展览 有奖写感言”活动优秀观后感名单如下:

  1. 《契丹——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作者:五味子(华声论坛)
  2. 《灿烂辉煌的草原文明》,作者:huangzz001(华声论坛)
  3. 《草原上的江南梦》,作者:散步的馒头(华声论坛)
  4. 《国宝近在眼前》,作者:快乐茵子(华声论坛)
  5. 《走马观花的随想》,作者:情缘三千(红网论坛)
  6. 《聆听草原牧歌》,作者:周嘉彧(星辰在线)
  7. 《走近草原牧歌 探知契丹文明》,作者:abei555888(湘博论坛)
  8. 《人面金光映盛世,马跃绿原啸长空——观“草原牧歌展”随想》,作者:沧海五千(湘博论坛)
  9. 《草原牧歌拾零》,作者:lz586944(红网论坛)
  10. 《契丹——迷一般的民族和文化》,作者:菲雨为茗(红网论坛)

  以上10篇观后感的作者将获得价值超过200元的精美皮画一幅,请获奖网友凭个人身份证件到湖南省博物馆售票处(大门右侧)直接领取奖品。

  获奖观后感内容如下:

  1.《契丹——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节选)
  记得当年学俄语时,中国的单词是Китай,译音就是契丹,朝鲜是Корея,译音为高丽。当时就想,俄国人为什么把中国叫做契丹呢?这个问题一直沉在我心里,也没有再细想。昨天去省博物馆参观了“草原牧歌展”,看了大量的契丹文物,大致了解了关于契丹的历史知识,才知道契丹曾经是那样辉煌过。
  契丹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美丽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这些都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契丹也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一样信仰佛教,特别注重丧葬。金面具就是文化和技术结合最好的表征。契丹虽已成为历史,但人们不应忘记历史;56个民族中虽然没有这个民族,但56个民族中包括了契丹人的血脉。

  2.《灿烂辉煌的草原文明》(节选)
  读过几年书,明白点道理;见过点世面,自以为明白了许多东西。但是走进博物馆,面对珍奇文物,曾经明白的东西突然都不明白了,无限的视觉震撼,带我走进了深深的沉思。
  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一个只在金庸武侠小说里出现的契丹王朝,一个出现与没落都如此神秘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辗转的痕迹;在文物的陈列里,留下了他们文化的灿烂辉煌。
  ……每一件物品都会让你有所思考,每一件物品都会让你有所感叹!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迅速的崛起,又有什么故事使这个国家走向没落并无声无息的消失?一声惊讶的感叹:如此博大深远的思想艺术!一个最终的遗憾:毫无历史记忆的考证文字!前人的思想,至今让世人虔诚地叹服并延续!
  感谢华声论坛的此次组织,感谢博物馆的大力支持,感谢一帮自然飘逸的快乐同行者,我为古人的惊人遗物而永保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3.《草原上的江南梦》
  7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的“草原牧歌展”,都是关于金庸笔下强悍得让人不能忽视的契丹族的文物。我印象中,契丹人就是乔峰那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胸口纹着狼头的粗鲁汉子,因为我只看过《杨家将》、《天龙八部》,只认识萧太后和她有名的女儿。
  但是从展出的大大小小的物品来看,契丹人似乎比江南人更会享受美好的生活。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强势地进入,又毫不留恋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风餐露宿,金戈铁马。想必他们也希望人民富足、家家安乐,贵族们也想象着江南的轻歌曼舞,富庶生活。
  如果今天不是在博物馆,单单看到这些物品,我会以为到了哪个江南的深闺大院里。

  4.《国宝近在眼前》(节选)

进博物馆前“华声筒子”们的合影

一出展厅就看到门外一堆人在画画,原来大家在参加“巧手小金匠”活动

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在画画,我也忍不住啦。挤在小朋友中间也认真的画起来,这是我的作品哟!名字是“快乐茵子的七彩杯”,哈哈,漂亮吗?

  5.《走马观花的随想》(节选)
  契丹文物展利用各种类型的文物从各个方面来展示契丹时代的艺术化生活。因为有着对马的天然情感,当走到马具陈列处时,一路走马观花的我却痴痴地停下了脚步。
  这些精致华美的饰带、配鞍,曾经裹着那么雄壮矫健的战马。一条缰绳便能让它们前足竖立,嘶溜溜地鸣叫着站成一座雕像;它们能伏身在受伤的主人身边,等主人慢慢爬上马背来,一溜儿小跑送主人去安全的地方;它们能带着队伍走出迷途;它们是马,却是士兵们最好最亲的朋友。一副一副鞍鞯看过去,金的、银的、玉的,每一副都曾亲近一匹良驹。马匹是草原的孩子,它们能像风一样掠过碧绿的草原,而我们只能在这城市的一角眺望,始终圆不了那策马飞驰的旧梦。而契丹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除了这些文物让人慨叹一番,在草原上再也寻不到他们英勇豪放的身姿了。
  感谢博物馆,常常能有一些这样的参观活动,让我们偶尔能从固定的公式里爬出来,体会并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风情和历史,充分活跃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6.《聆听草原牧歌》(节选)
  今天,我和长沙晚报小记者们一道参观了省博物馆举行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对契丹文化作了一次了解。
  走进展厅,一套契丹族的文具进入我的眼帘。这套文具有砚、笔筒、盘、洗,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瓷质、玉质的文具不同的是,契丹族的文具是银质的。我猜测用银子作文具可能是为了显示地位吧,看了说明才知道,契丹人是为了文具更轻便,更耐用。难怪契丹人创造出了独特的草原文明。
  接下来,我又看到一个像是可以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和一个钻子放在一起。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干嘛的?听了讲解员阿姨的介绍,我大吃一惊,这居然是契丹人的猎具!原来契丹人过着四处迁徙的游牧生活,他们吃猎取的野兽,那个钻子就是契丹人游猎时的常用工具——刺鹅锥。我可以想象到契丹人的彪悍勇猛。
  我还看到了著名的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面具,面具制作非常精细,眉毛、眼睛是锤錾出来的,栩栩如生。契丹人很重视死后的世界,陈国公主是贵族,所以她死后可以享受直接土葬的待遇,还陪葬了显示权利和地位的金面具。而普通的契丹人死后,只能火葬。金面具旁边的仓廪式骨灰盒默默地诉说着这一切。
  走在展馆中,我仿佛看到一个留着髡发、身穿左衽衣襟长袍、腰束金属腰带、足蹬皮靴的契丹人向我走来,带我穿越到那古老而神秘的契丹王国。我跨上骏马,奔向那水草肥美的青青草原,耳边传来一阵阵豪放的草原牧歌。

  7.《走近草原牧歌 探知契丹文明》(节选)
  ……
  进入省博大门口,引入眼帘的是悬挂两侧的宣传条幅,条幅上蓝天、白云、碧草弥漫开来,在这阴霾的天空下竟让我有了幻觉,倏忽间我宛若看到了驰骋的骏马,泛着粼粼波光的银带般的小河,还有那悠闲啃着草的羊群。冷风袭来,不禁打了寒战,我知道我失神了。
  进入大厅,循着指示标,我攀上了三楼。跨进展厅,暖暖的橘黄色灯光倾泻而下,洒满了立在面前的那一幅巨大的简介图。在简介图的右上方,那一首熟悉的《敕勒歌》安静的候在那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展厅入口,厚重的帷幔分挂左右两边,开口恰似毛毡的形状,如若不是前方美丽的讲解员悦耳的讲解,你说不定认为跨进的不是一间展厅,而是草原民族的居室呢。
尾随着讲解员,我和另外几位参观者在这散发着厚重历史气息的文物群里应接不暇而又流连忘返。这一刻我还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式”的地图面前搜寻脑中的历史知识,可猛然间讲解员又召唤我们前往到另一个文物前了。
  “大家猜猜看,这个碗是哪里产的?它是干什么用的?”讲解员声音清脆的问道。
  “哪里产的我不知道,但我想应该是泡茶用的吧?”我看着碗里那栩栩如生的花卉图案,口快的答道。
  “嗯!它确实是用于喝茶的,可它却是北宋的定州产的。”讲解员讲解道。
  接着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定窑酱釉印花盏”的相关知识。我起初很奇怪,按理说这只碗没什么特别呀,颜色还是酱红色的呢。可讲解员告诉我,北宋的定窑是一个烧制瓷器的著名官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仅少量烧制黑、酱、红等色调的瓷器,物以稀为贵,所以在当时可是一器难求啊。听了讲解员细致的讲解,疑云顿开的我心情爽朗地跟随讲解员一起漫步于这弥漫着厚重的文化气息的展馆里。
  走走停停,我们徜徉于这沉睡了近千年的文物群里,听着它们的故事,感受着其主人辉煌;拍照询问,我搜寻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不停地询问讲解员,期待得到希冀已久的答案。
  ……

  8.《人面金光映盛世,马跃绿原啸长空——观“草原牧歌展”随想》
  从“草原牧歌展”展厅归来的那天,我放任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北方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撒野似地游走。这一切,只因展览给我带来了太大的震撼。
  走进“草原牧歌”最后的展厅,隔着玻璃展示柜,著名的金面具就静静地躺在其中。说实话,比想象中的陈旧,也粗糙很多,斑驳的陈迹、凹凸不平的“伤痕”,两边的耳朵一上一下……这是对它的第一印象。然而当我顺着文物说明牌上的文字慢慢阅读时,才了解原来它的主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的孙女;原来它覆盖的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看着墙上公主与驸马双手相扣长眠地下的照片,再回头看看金面具上种种印迹,心里不自觉暗暗猜测:如果它没有被发现,是不是这段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故事就会一直深埋于地下,随着公主和驸马的尸骨一同永远长眠下去,就像契丹民族一样,成为历史上的迷。
  走出展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展览,完全颠覆了我对契丹的认识,难道契丹人不是终日游牧、野蛮蒙昧吗?他们也会执着于精雕细刻的工艺、对酒当歌的洒脱吗?那质朴的白瓷壶、温润的玛瑙杯,反复告诉我,原来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也曾享受着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他们不仅擅长在马背上征服天下,还积极从各地区文化中吸取精华,精致的鞍辔、华美的配饰、磅礴的诗情……契丹人凭借自身的聪明和勤劳,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中原文化、波斯文明被他们改良融合,最终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粗犷的汉子、柔情的姑娘都成为了契丹族的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一件件传世的文物,让世人见证这个曾经在中原大陆上雄霸一时的民族,不仅有骁勇的铁骑,更有辉煌的文明。
  这次“草原牧歌展”展示的百余件精美文物,就似一个个音符,组合谱写成一曲悠扬委婉的契丹文化之歌,让你在亲眼见证之后还能感受余音绕梁的韵味。最后,要感谢省博给论坛网友提供这样一次难得的展览和免费观看的机会,让我了解了这样一个民族,也成为契丹文明的见证者和追随者。 

  9. 《草原牧歌拾零》(节选)

展览序言厅

认真欣赏展品的观众一

认真欣赏展品的观众二

认真欣赏展品的观众三

展览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年观众

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

孩子们在认真完成展览资料上的题目

辛勤工作的保洁员阿姨 

热心的工作人员在回答小朋友的提问

志愿者向观众介绍文物

  10.《契丹——迷一般的民族和文化》(节选)

前言开篇就是那首熟悉的“敕勒川,阴山下

北方草原上奔腾的骏马

展品之一

展品之二

展厅里关于契丹兴起的文字介绍

契丹瓷器

精美的契丹马具

展厅内景

造型独特的契丹瓷壶

制作精美的舍利塔

神态自然的石像

陈国公主的金冠

展厅里设置的蒙古包内部

展厅活动角,墙上贴满了观众们的“杰作”

观众在观看相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