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展’有獎寫感言”活動評選結果
經專家評選,“免費看展覽 有獎寫感言”活動優秀觀後感名單如下:
1. 《契丹——中國曆史的一部分》,作者:五味子(華聲論壇)
2. 《燦爛輝煌的草原文明》,作者:huangzz001(華聲論壇)
3. 《草原上的江南夢》,作者:散步的饅頭(華聲論壇)
4. 《國寶近在眼前》,作者:快樂茵子(華聲論壇)
5. 《走馬觀花的随想》,作者:情緣三千(紅網論壇)
6. 《聆聽草原牧歌》,作者:周嘉彧(星辰在線)
7. 《走近草原牧歌 探知契丹文明》,作者:abei555888(湘博論壇)
8. 《人面金光映盛世,馬躍綠原嘯長空——觀“草原牧歌展”随想》,作者:滄海五千(湘博論壇)
9. 《草原牧歌拾零》,作者:lz586944(紅網論壇)
10. 《契丹——迷一般的民族和文化》,作者:菲雨為茗(紅網論壇)
以上10篇觀後感的作者将獲得價值超過200元的精美皮畫一幅,請獲獎網友憑個人身份證件到湖南省博物館售票處(大門右側)直接領取獎品。
獲獎觀後感内容如下:
1.《契丹——中國曆史的一部分》(節選)
記得當年學俄語時,中國的單詞是Китай,譯音就是契丹,朝鮮是Корея,譯音為高麗。當時就想,俄國人為什麼把中國叫做契丹呢?這個問題一直沉在我心裡,也沒有再細想。昨天去省博物館參觀了“草原牧歌展”,看了大量的契丹文物,大緻了解了關于契丹的曆史知識,才知道契丹曾經是那樣輝煌過。
契丹是中國曆史長河中的一部分。美麗的草原、奔馳的駿馬,這些都是遊牧民族的特點。但契丹也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一樣信仰佛教,特别注重喪葬。金面具就是文化和技術結合最好的表征。契丹雖已成為曆史,但人們不應忘記曆史;56個民族中雖然沒有這個民族,但56個民族中包括了契丹人的血脈。
2.《燦爛輝煌的草原文明》(節選)
讀過幾年書,明白點道理;見過點世面,自以為明白了許多東西。但是走進博物館,面對珍奇文物,曾經明白的東西突然都不明白了,無限的視覺震撼,帶我走進了深深的沉思。
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一個隻在金庸武俠小說裡出現的契丹王朝,一個出現與沒落都如此神秘的國家,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他們輾轉的痕迹;在文物的陳列裡,留下了他們文化的燦爛輝煌。
……每一件物品都會讓你有所思考,每一件物品都會讓你有所感歎!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國家迅速的崛起,又有什麼故事使這個國家走向沒落并無聲無息的消失?一聲驚訝的感歎:如此博大深遠的思想藝術!一個最終的遺憾:毫無曆史記憶的考證文字!前人的思想,至今讓世人虔誠地歎服并延續!
感謝華聲論壇的此次組織,感謝博物館的大力支持,感謝一幫自然飄逸的快樂同行者,我為古人的驚人遺物而永保對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3.《草原上的江南夢》
7月的最後一天,我有幸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的“草原牧歌展”,都是關于金庸筆下強悍得讓人不能忽視的契丹族的文物。我印象中,契丹人就是喬峰那樣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胸口紋着狼頭的粗魯漢子,因為我隻看過《楊家将》、《天龍八部》,隻認識蕭太後和她有名的女兒。
但是從展出的大大小小的物品來看,契丹人似乎比江南人更會享受美好的生活。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強勢地進入,又毫不留戀地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風餐露宿,金戈鐵馬。想必他們也希望人民富足、家家安樂,貴族們也想象着江南的輕歌曼舞,富庶生活。
如果今天不是在博物館,單單看到這些物品,我會以為到了哪個江南的深閨大院裡。
4.《國寶近在眼前》(節選)
進博物館前“華聲筒子”們的合影
一出展廳就看到門外一堆人在畫畫,原來大家在參加“巧手小金匠”活動
看到這麼多小朋友在畫畫,我也忍不住啦。擠在小朋友中間也認真的畫起來,這是我的作品喲!名字是“快樂茵子的七彩杯”,哈哈,漂亮嗎?
5.《走馬觀花的随想》(節選)
契丹文物展利用各種類型的文物從各個方面來展示契丹時代的藝術化生活。因為有着對馬的天然情感,當走到馬具陳列處時,一路走馬觀花的我卻癡癡地停下了腳步。
這些精緻華美的飾帶、配鞍,曾經裹着那麼雄壯矯健的戰馬。一條缰繩便能讓它們前足豎立,嘶溜溜地鳴叫着站成一座雕像;它們能伏身在受傷的主人身邊,等主人慢慢爬上馬背來,一溜兒小跑送主人去安全的地方;它們能帶着隊伍走出迷途;它們是馬,卻是士兵們最好最親的朋友。一副一副鞍鞯看過去,金的、銀的、玉的,每一副都曾親近一匹良駒。馬匹是草原的孩子,它們能像風一樣掠過碧綠的草原,而我們隻能在這城市的一角眺望,始終圓不了那策馬飛馳的舊夢。而契丹族最終消失在曆史的煙塵中,除了這些文物讓人慨歎一番,在草原上再也尋不到他們英勇豪放的身姿了。
感謝博物館,常常能有一些這樣的參觀活動,讓我們偶爾能從固定的公式裡爬出來,體會并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風情和曆史,充分活躍了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6.《聆聽草原牧歌》(節選)
今天,我和長沙晚報小記者們一道參觀了省博物館舉行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華展”,對契丹文化作了一次了解。
走進展廳,一套契丹族的文具進入我的眼簾。這套文具有硯、筆筒、盤、洗,和我們平時見到的瓷質、玉質的文具不同的是,契丹族的文具是銀質的。我猜測用銀子作文具可能是為了顯示地位吧,看了說明才知道,契丹人是為了文具更輕便,更耐用。難怪契丹人創造出了獨特的草原文明。
接下來,我又看到一個像是可以挂在脖子上的裝飾品和一個鑽子放在一起。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幹嘛的?聽了講解員阿姨的介紹,我大吃一驚,這居然是契丹人的獵具!原來契丹人過着四處遷徙的遊牧生活,他們吃獵取的野獸,那個鑽子就是契丹人遊獵時的常用工具——刺鵝錐。我可以想象到契丹人的彪悍勇猛。
我還看到了著名的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面具,面具制作非常精細,眉毛、眼睛是錘錾出來的,栩栩如生。契丹人很重視死後的世界,陳國公主是貴族,所以她死後可以享受直接土葬的待遇,還陪葬了顯示權利和地位的金面具。而普通的契丹人死後,隻能火葬。金面具旁邊的倉廪式骨灰盒默默地訴說着這一切。
走在展館中,我仿佛看到一個留着髡發、身穿左衽衣襟長袍、腰束金屬腰帶、足蹬皮靴的契丹人向我走來,帶我穿越到那古老而神秘的契丹王國。我跨上駿馬,奔向那水草肥美的青青草原,耳邊傳來一陣陣豪放的草原牧歌。
7.《走近草原牧歌 探知契丹文明》(節選)
……
進入省博大門口,引入眼簾的是懸挂兩側的宣傳條幅,條幅上藍天、白雲、碧草彌漫開來,在這陰霾的天空下竟讓我有了幻覺,倏忽間我宛若看到了馳騁的駿馬,泛着粼粼波光的銀帶般的小河,還有那悠閑啃着草的羊群。冷風襲來,不禁打了寒戰,我知道我失神了。
進入大廳,循着指示标,我攀上了三樓。跨進展廳,暖暖的橘黃色燈光傾瀉而下,灑滿了立在面前的那一幅巨大的簡介圖。在簡介圖的右上方,那一首熟悉的《敕勒歌》安靜的候在那裡: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展廳入口,厚重的帷幔分挂左右兩邊,開口恰似毛氈的形狀,如若不是前方美麗的講解員悅耳的講解,你說不定認為跨進的不是一間展廳,而是草原民族的居室呢。
尾随着講解員,我和另外幾位參觀者在這散發着厚重曆史氣息的文物群裡應接不暇而又流連忘返。這一刻我還在“遼、北宋、西夏并立形式”的地圖面前搜尋腦中的曆史知識,可猛然間講解員又召喚我們前往到另一個文物前了。
“大家猜猜看,這個碗是哪裡産的?它是幹什麼用的?”講解員聲音清脆的問道。
“哪裡産的我不知道,但我想應該是泡茶用的吧?”我看着碗裡那栩栩如生的花卉圖案,口快的答道。
“嗯!它确實是用于喝茶的,可它卻是北宋的定州産的。”講解員講解道。
接着講解員給我們講解了“定窯醬釉印花盞”的相關知識。我起初很奇怪,按理說這隻碗沒什麼特别呀,顔色還是醬紅色的呢。可講解員告訴我,北宋的定窯是一個燒制瓷器的著名官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僅少量燒制黑、醬、紅等色調的瓷器,物以稀為貴,所以在當時可是一器難求啊。聽了講解員細緻的講解,疑雲頓開的我心情爽朗地跟随講解員一起漫步于這彌漫着厚重的文化氣息的展館裡。
走走停停,我們徜徉于這沉睡了近千年的文物群裡,聽着它們的故事,感受着其主人輝煌;拍照詢問,我搜尋那點可憐的曆史知識不停地詢問講解員,期待得到希冀已久的答案。
……
8.《人面金光映盛世,馬躍綠原嘯長空——觀“草原牧歌展”随想》
從“草原牧歌展”展廳歸來的那天,我放任思緒如脫缰的野馬,在北方那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上撒野似地遊走。這一切,隻因展覽給我帶來了太大的震撼。
走進“草原牧歌”最後的展廳,隔着玻璃展示櫃,著名的金面具就靜靜地躺在其中。說實話,比想象中的陳舊,也粗糙很多,斑駁的陳迹、凹凸不平的“傷痕”,兩邊的耳朵一上一下……這是對它的第一印象。然而當我順着文物說明牌上的文字慢慢閱讀時,才了解原來它的主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後的孫女;原來它覆蓋的不僅是一段曆史,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看着牆上公主與驸馬雙手相扣長眠地下的照片,再回頭看看金面具上種種印迹,心裡不自覺暗暗猜測:如果它沒有被發現,是不是這段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故事就會一直深埋于地下,随着公主和驸馬的屍骨一同永遠長眠下去,就像契丹民族一樣,成為曆史上的迷。
走出展廳,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一場極具民族特色的展覽,完全颠覆了我對契丹的認識,難道契丹人不是終日遊牧、野蠻蒙昧嗎?他們也會執着于精雕細刻的工藝、對酒當歌的灑脫嗎?那質樸的白瓷壺、溫潤的瑪瑙杯,反複告訴我,原來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也曾享受着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他們不僅擅長在馬背上征服天下,還積極從各地區文化中吸取精華,精緻的鞍辔、華美的配飾、磅礴的詩情……契丹人憑借自身的聰明和勤勞,博衆家之長為己所用。中原文化、波斯文明被他們改良融合,最終成就了獨具特色的契丹文化。粗犷的漢子、柔情的姑娘都成為了契丹族的能工巧匠,他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制造出一件件傳世的文物,讓世人見證這個曾經在中原大陸上雄霸一時的民族,不僅有骁勇的鐵騎,更有輝煌的文明。
這次“草原牧歌展”展示的百餘件精美文物,就似一個個音符,組合譜寫成一曲悠揚委婉的契丹文化之歌,讓你在親眼見證之後還能感受餘音繞梁的韻味。最後,要感謝省博給論壇網友提供這樣一次難得的展覽和免費觀看的機會,讓我了解了這樣一個民族,也成為契丹文明的見證者和追随者。
9. 《草原牧歌拾零》(節選)
展覽序言廳
認真欣賞展品的觀衆一
認真欣賞展品的觀衆二
認真欣賞展品的觀衆三
展覽不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還有白發蒼蒼的老年觀衆
人首魚龍形白瓷水注
孩子們在認真完成展覽資料上的題目
辛勤工作的保潔員阿姨
熱心的工作人員在回答小朋友的提問
志願者向觀衆介紹文物
10.《契丹——迷一般的民族和文化》(節選)
前言開篇就是那首熟悉的“敕勒川,陰山下……”
北方草原上奔騰的駿馬
展品之一
展品之二
展廳裡關于契丹興起的文字介紹
契丹瓷器
精美的契丹馬具
展廳内景
造型獨特的契丹瓷壺
制作精美的舍利塔
神态自然的石像
陳國公主的金冠
展廳裡設置的蒙古包内部
展廳活動角,牆上貼滿了觀衆們的“傑作”
觀衆在觀看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