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阴阳五行》
又名《式法》,现装裱成39页大小不等的帛片。该帛书内容主要是关于干支、二十八宿、天一运行的记录和有关方位、四时、月令、择月等方面的占验。其内容非常丰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阴阳五行》方面的抄本之一,是研究汉初阴阳五行理论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天文气象杂占》
是由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象的250幅图像组成,是一幅利用天象来占卜灾异变故、战争成败的图书。这篇帛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图文并茂,后一部分有文无图。前一部分基本上是每一个用墨或朱砂、或朱砂和墨并用画成的云气、彗星图下有一两行文字,其文字或是图的名称、解释,或还有占文。后面的主要文字部分提行用墨点作标记。帛书中有战国时期的14国云图,表明帛书的绘制年代是这14国还没有灭国之时,故其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333-前316年之间。字体为古隶,抄写年代在汉高祖十一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96年—177年)之间。它的问世,对于探讨当时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尤为珍贵的是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反映我国古代天文气象成就的图文资料,如彗星图、气象中的晕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五星占》
抄写在幅宽48厘米的帛上,共8000余字。现装裱成一幅卷轴。全篇分两大部分九个章节,第一部分为木星(岁星),金星(太白)、火星(荧惑)、土星(填星)、水星(辰星)、五星总结等六章,其内容与星占有关。第二部分三章为天象记录,列出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凡七十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并描述了这三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之一,书中有“孝惠元”、“高皇后元”的明确纪年,可知这卷帛书的抄写年代约在公元前170年左右,这比《淮南子·天文训》约早30年,比《史记·天官书》约早90年,而它的数据却远较后者精确,因此在天文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又《五星占》的末尾三部分表明,当时人们已利用速度乘时间等于距离这个公式把行星动态的研究和位置的推算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比战国时代甘、石星经的探讨前进了一步,而成为后代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声。
《相马经》
抄写在幅宽约48厘米的整幅帛上,残片现存77行,约5200字左右。其内容主要是对马头部、四肢的相法和有关相马的理论,特别是对相马眼的方法和对这种方法的诠释。因此,全书可分为经、传、诂训三个部分。这是我国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是早已失传的《相马经》的抄本。由于其中残缺500字,又没有相当的今本可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全文用隶书书写,上下有墨线界栏,用直行朱丝栏分隔,现已全部断为两截。其行文近似赋体,较有文学色彩。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畜牧史提供了历史文献上从未见过的汉初关于相畜方面的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相马有着悠久的历史。
《木人占》
抄于幅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其内容分上下两块排列,上面一块开篇就绘有9行99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些图形以方形为主,间有变形的匡形、梯形、三角形、井字形、十字形等,每个图形内都有少则1字,多则8字的文字注释,大多是“吉”、“大吉”、“大凶”、“小凶”、“不吉”等有关吉凶的占测语。在这些图形的左侧和下面,分别写有59行占语,因为文字字迹较虚,颇难认准其字形,仅就其依稀可辨的那些文字来释读,可知其占语大都是占测方位吉凶的。且在图形的下方,列有20多行关于方位占测的诠释语。该帛书还有部分相人术的内容。
《足臂十一脉灸经》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古的一部经脉学著作。出土时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同抄在一幅长帛上,呈黄褐色,残破。全文共34行,约1000余字。用篆意较浓的古隶抄写,没有标题,但文中有“足”、“臂”二字高出正文一格书写,可知此篇可分为“足”脉和“臂”脉两部分。“足”部包括下肢的六条脉: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足厥阴脉;“臂”部包括上肢的五条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明脉,没有臂厥阴脉的记载。在每一条脉下都叙述该脉的循行部位、所主病候和灸法。其特点是:十一脉的循行方向全是向心的,治疗则全是灸法。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诸脉无理论和治法上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