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藏品赏析
  刚柔并济·兵器

  火药发明以前,古代作战皆使用冷兵器,器形有戈、矛、戟、剑等,夏朝以来多为青铜质地,最初则起源于石器和骨器。滑石戈、矛是对青铜兵器的模仿,滑石剑饰则是对玉剑饰的模仿。剑饰是指镶嵌于剑柄和剑鞘的饰件,多为玉质。以玉饰剑的现象在西周已有发现,汉代则发展成熟,且出现了“玉具剑”的专名。一套完整的玉具剑须具备四个剑饰,即剑首、剑格、剑璏[zhì]和剑珌,是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古代民间无从置玉,故而用滑石器来替代。如果说兵器散发的是冷酷无情的信息,那么成套的饰件则赋予其以理性柔韧的内涵。

1.滑石戈

滑石戈

弧长7厘米,援长7.5厘米,刃宽2.5厘米,内长4.3×2.8厘米
1964年长沙砂子塘小学M2出土

豆青色。戈短援,援的前锋呈圭角状,直内,内右侧有一圆穿,胡上有三个圆穿,无栏。此滑石戈应是兵器戈的仿品。实用戈是古代一种作为主战装备和进攻性的曲头兵器,横刃,装有长柄。最初起源于骨质武器,商周以后多用青铜或铁制成。


2.滑石矛

滑石矛

长13.4厘米,刃宽2.4厘米
1964年长沙砂子塘小学M2出土

乳白色。刃部形同剑刃,正中有锋,为两道凸脊,斜肩。柄呈中空圆柱状,銎[qióng]部稍大,柄上有一小系。实用矛是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长柄,有刃。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出现于商周或更早,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

3.滑石剑柄

滑石剑柄 

残长6.9厘米,宽1.8厘米
1973年常德郭家铺西裕大队M1 出土

米白色。长条形片状,浅浮雕,正反两面纹饰相同。中间一个双层台将剑柄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雕刻抽象羽状纹,下部雕刻壶身置于几上。剑柄是剑具用于手持的部分。此滑石剑柄虽为明器,但雕镂精良,纹饰独特,是馆藏中唯一的一件,较为珍贵。

4.滑石剑首

滑石剑首     

直径4.2厘米,厚1.3厘米
1954年长沙南郊斩犯山M7出土

米黄色,圆饼形。剑首正面分内外两区:外区饰不甚规则的阴刻谷纹,内区微微隆起略呈弧面,正中饰若干勾云纹。背面中间有一圆孔,便于将其嵌入剑柄头端。这件滑石剑首模仿玉剑首而来,其上纹饰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玉剑首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主要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剑首的形状几乎皆为圆饼形,但纹饰富于变化,常见有谷纹、柿蒂纹、蟠螭纹等。

5.滑石剑格

滑石剑格    

长2.2厘米,宽5.6厘米,厚1.95厘米
1955年长沙政治干校魏家堆M19出土

灰白色。整器中间较厚,两端略薄,正中一道竖向凸脊。中部上端内凹,下端则略呈尖状突起,内有一心形穿孔。剑格正面阴刻一组变形兽面纹,背面饰以两行涡卷纹。制作较为精良。剑格亦称“护手”,在古代又称“剑镗”,使用时将其套在剑身与剑柄之间的位置上,用于挡隔,起到护手的作用。

6.滑石剑璏[wèi ]

滑石剑璏 

 长7.9厘米,宽2.6厘米,厚2厘米
1954年长沙南郊斩犯山M7出土

灰绿色,有光泽。顶面长条形,略呈弧形拱起,两端出檐,下端有用于穿系的方孔。顶面浮雕一长尾兽,兽作迈步向前状,同时回首张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剑璏为鞘外的扣饰,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穿系于腰带,将宝剑佩戴固定在腰间。

7.滑石剑珌

滑石剑珌   

长16.7厘米,宽4.5厘米,厚0.6厘米
1964年长沙砂子塘小学M2出土

灰色。正视为束腰梯形,横截面则略呈菱形,上有一长方形孔用来安剑鞘的榫头。双面饰勾连云雷纹。剑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饰件,又可保护鞘尾,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说文》释曰:“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贵族用玉制作,民间随葬则用滑石明器代替。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05001529号 
版权所有© 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