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常指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亦可借指举动、行动。唐代诗人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曰:“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是借友人之口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古人的起居生活往往蕴藏了一种身心舒畅、安然自得的智慧。馆藏诸多汉代滑石器,均仿自人们日常起居所需的常用物件,如用于理容的镜、照明的灯、熏香的博山炉以及烧炭的方形炉等。较诸上述仿饮食器的素净无纹,这组器物的制作相对而言更为精良。特别是几件滑石博山炉,构思奇巧,雕镂细致,同时兼顾了整体造型与细部修饰,颇具观赏价值和审美趣味。
1.滑石镜
直径10.3厘米,边厚0.45厘米
1956年长沙沙湖桥M5出土
豆灰色。圆形,扁平体。镜背边沿饰一周凹弦纹,正中为一桥形纽,主体部分则饰有多组水藻纹,又似变形云纹。镜面光素无纹,局部尚存一层朱砂。镜背纹饰应系某种尖细的工具刻划而成,线条细若游丝、若隐若现,近似于漆器中的锥画纹。镜面涂朱砂或与当时盛行的迷信有关,可能具有辟邪以保护墓主的作用。
2.滑石豆形灯
高17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3厘米
1973年常德郭家铺西裕大队M1出土
乳白色。整器形似高足豆。灯盘为侈口平沿,直壁折腹。盘下为一圆柱形长直柄,柄下承一覆盆式底座,底有三个矮足。该豆形灯制作规整,外壁打磨光滑。此式样的滑石灯馆藏共有五件,均出自常德西汉或新莽墓葬,其他地方出土较少,为研究汉代灯具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滑石熏炉
高17.8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6.7厘米
1975年长沙火车南站工地M24出土
乳白色。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器盖以浅浮雕的方式,塑造出三至四层错落有致的山峦,峦峰表面又阴刻细密的云气纹,烘托出一种云雾缭绕的意境。盖口沿处饰一道凹弦纹,弦纹下方划一周波浪线。器身为深垂腹,腹部一侧伸出一方柱形柄,便于持握。下承喇叭形底座,座柄较矮。此即所谓“博山炉”,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这件滑石熏炉材质莹润、制作考究。整器远望如层峦叠嶂、云山雾罩,将绚丽的自然之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堪称馆藏滑石器的上乘之作。
4.滑石熏炉
高15.1厘米,口径7.3厘米,盖径8.2厘米,足径6.9厘米
1952年长沙杜家山M801出土
白玉色。炉盖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出重重耸立山峰,群峰下隐秘处又镂空出多个香孔。炉身为圆豆形,子口平沿,浅弧腹。腹下一圆柱形高柄,高柄中部凸雕绳索纹一周。底座为覆钵式。这件熏炉倘若付诸使用,合上炉盖,当香料在炉身燃起时,缕缕青烟从群峰间隙中缓缓飘出,飘渺的意境宛若雾霭中的仙山。此器构思之精巧、造型之独特,不得不让人惊叹。
5.滑石熏炉
通高1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6厘米
1976年长沙杨家山M186出土
青灰色。炉盖近似圆锥体,四面镂空,以透雕手法刻画出山峦和树木。炉身为豆形,深弧腹,口沿下饰领圈。高柄,喇叭形底座。柄中央饰一周凸弦纹,底座边缘则向内凹凿一周。此器的独特之处为器盖的透雕,镂空处既是装饰,亦是出烟孔,可谓匠心独运、技法醇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