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流行神话栖身于丧葬用品之上,也散落在那些实用器皿的装饰图画中。漆器、丝织物上的绘画,青铜雕塑及木雕等,留存着神话形象。
2.1 “后羿射日”图漆衣箱


战国早期(前475—前221年)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弋射图”是一幅绘于衣箱盖上的装饰性画图。盖顶一端描绘有象征天界的蘑菇状云纹,另一端绘伏羲、女蜗人首蛇身互相缠绕连体图案。中间绘弋射图2幅,内容相同,形态相似。画中绘有二株左右相邻的神木,一高一矮,高为扶桑,矮为月桂,枝头挂果象征太阳和月亮,树端分别栖有日精和月精。一人立于两树之间,佩剑持箭,举臂张弓,从树上射下一鸟。这幅图案中所表现的当是中国上古羿射十日的神话形象。
2.2 “夸父追日”图漆衣箱
战国(前475—前221年)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夸父追日”图是一幅绘于衣箱上的装饰性图画。盖顶正中有两道粗红线,两相对称的四兽作回首反顾状,兽下绘卷云纹,可能是天马房四星。衣箱的一侧绘两兽相对,其中一兽背上方绘一鸟伫立,另一兽背上方绘一鸟展翅飞翔,鸟后有一人右手揪住鸟尾,左手拿工具击鸟,鸟的上下各有一象征太阳的大圆点,很可能与夸父追日传说有关。
2.3 漆羽人


战国(前475—前221年)
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羽人是楚国巫风最盛时代最具创意的木雕作品。中国式的“羽人”,不像西方的天使般长着雪白的翅膀,同时具有人与鸟的特征,长着人的上身,却有着鸟的尾巴和爪子,腿上还依稀可以分辨出羽毛的麟状。他站在一只凤鸟头上,立在蟾蜍底座之上,造型十分怪异奇特。 “漆羽人”出现在楚地,当与楚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
2.4 木雕虎座立凤

战国(前475—前221年)
2000年湖北江陵天星观二号墓出土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藏
楚墓中特有的神器。在卧虎背上,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凤鸟背上插一对锐利的鹿角。整体造型怪诞奇妙,给人以神奇之感。虎座立凤是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墓的一种寓意性随葬明器,仅见于楚国中心地——湖北境内的楚墓,而以楚都(今江陵)出土为最多。这与楚人崇凤传统及多神崇拜有关。
2.5 青铜鹿角立凤

战国(前475—前221年)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作为“曾侯乙作持用终”(见鸟喙右侧铭文)的重器之一,鹿角立凤出土时置于主棺东侧。它由凤鸟、鹿角、座板以榫卯构连组装而成,可自由拆卸。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青铜动物雕像之一。 可能是与楚地流传的各种凤鸟神话传说有关。
2.6 战国楚帛书


楚帛书又称缯书,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
分甲(引子)、乙(天象)与丙(月忌)三篇,是当时的流行读物。《天象篇》讲异常天象,预示人间某种灾难,人们要根据天象采取避灾的办法。《月忌篇》讲每个月的宜忌,而以忌为主,教人每月行事如何趋吉避祸。甲篇讲的是宇宙形成的故事,可称为“创世篇”,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先秦时期惟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帛书是典型的阴阳数术之书,它保留着史前神话的旧痕与原始思维的特点,又带有楚文化的地域特征。
2.7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20世纪40年代湖南长沙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帛画指绘在丝帛上的图画。画面描绘一个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她侧身站立在一弯月状物上,合掌祈求,头顶凤鸟展翅,前方夔龙升腾。
关于该帛画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龙凤导引灵魂升天的“魂幡”,出殡时引为前导,葬时放入棺椁。这种“魂幡”,在楚墓中首次发现,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8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37.5、宽28厘米
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他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颇具神秘意味,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幅“引魂升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