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讲:精致美观的实用佩饰
1.1梳
1.2玉簪
1.3玉镯
1.4带及带钩
1.5容刀与佩剑
第二讲:寓意身份品行的装饰佩饰
2.1 单佩
 --玉璧
 --玉环
 --玉玦
 --玉璜
 --玉冲牙、玉觽
 --玉韘形佩
 --龙虎凤等动物形佩
 --玉人佩
 --玉牌
 --珠、管饰
 --其他器形佩饰
2.2 组玉佩
2.3 囊与佩芳 
第一讲:精致美观的实用佩饰

  1.5 容刀与佩剑

  容刀与佩剑是楚人的服外佩饰之一。

  《礼记·内则》记,子事父母,“左佩纷帨、刀、砺、小觽、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觽、木燧。”

  《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

  容刀不是一种用以自卫的刀,而是一种为了表仪容的刀。《释名》说它是“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容刀,是一把十分考究的玉剑,剑分5节,各节用金属物连接,不能活动折卷,无刃,明显不是一件实用品,当是一件表仪容的“容刀”。

  《说苑·反质》:“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具玉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 佩剑: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佩剑的风习,楚国也不例外。诸多楚墓出土了铜剑可为佐证。

屈原佩剑行走

人物御龙楚帛画人物佩剑

汲县山彪镇M1出土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人物佩剑

  数据统计:

  当阳赵家湖楚墓共出青铜剑57件,分属于56座墓葬,除1座墓外,其余均为一墓一件。江陵雨台山楚墓共出172件剑(包括剑盒、鞘和木剑)分属于168座墓,江陵九店楚墓共出203件剑,分属203座墓葬,也基本上是一墓一件。长沙楚墓出土了508件,出自483座墓。

曾侯乙墓的钟架上的铜人佩挂剑

汲县山彪镇M1出土水陆攻战纹铜鉴纹饰人物佩剑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这则寓言出《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是楚国劲敌的秦相国,故有讽喻楚人拘泥固执之意。然亦说明楚人佩剑已成为习俗,不仅为贵族阶级所独享。

  《史记·秦本记》载:“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令吏初带剑。”《正义》曰:“春秋官吏各得带剑。”

  ■ 仿玉风格的玻璃剑饰:

  剑饰是指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饰物,饰玉的剑称做玉具剑,在西汉时始有专名。《汉书·匈奴传下》:“赐以……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wèi)、剑珌(bì)四个玉饰物组成。以玉饰剑,在西周已有发现,剑鞘饰玉,则从东周开始。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所佩之剑上饰玉非常流行,并成为身份地位的标识。成套玉具剑以西汉为盛行期。

  玻璃剑饰是玉剑饰的仿制品,目前考古发现的多见两种:剑首和剑璏,而且主要出土于湖南特别是长沙地区的楚墓中。玻璃剑首均为圆饼形,下有一小柱状物,以便与剑相接。首面纹饰多为谷纹、柿蒂纹、蟠螭纹等。玻璃剑璏均为长条形,两端微卷,下有长方形穿孔,用以穿带。璏面纹饰多为谷纹、蟠螭纹、兽面纹。

战国武士执矛佩玉具剑图

剑饰使用示意图
剑首:剑柄端饰 剑格:剑柄与剑体间隔护手处饰件
剑璏:剑鞘中腰供穿带固定用物 剑珌:剑鞘末端饰件

仿玉风格的剑饰:

谷纹柿蒂纹玻璃剑首 战国 直径4.5、边厚0.5厘米
1953年湖南长沙东塘1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蟠螭纹玻璃剑首 战国 直径4.7、 厚0.4厘米
1956年湖南长沙黑石头5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嵌绿玻璃谷纹玻璃剑首 战国 直径4.7、厚0.35厘米
1960年湖南长沙杨家山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蟠螭纹玻璃剑璏 战国 长6.1、宽2、厚1.2厘米
1955年湖南长沙下大垅19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谷纹玻璃剑璏 战国 长6.7、宽2、厚1.3厘米
1964年湖南省长沙市九尾冲3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05001529号  版权所有© 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