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皿而全”铜方罍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
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
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皿方罍盖内铭文(左)与器内铭文(右)

                                                                                       皿方罍盖内铭文拓片(左)与器内铭文拓片(右)

深入探索

出土情况

关于皿方罍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桃源民国志》的记载是1919年,出土地点是水田乡茅山峪(其行政机构经多次变更,2011年以来的地名是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经实地调查,具体出土地点为杉园山山坡,山坡下有艾清宴兄弟原来的住屋(现已离开)。这与长沙大公报1925年报导其出土地点在艾心斋(艾清宴的儿子)的住宅旁是相符的。据当地老人讲述,其发现过程是艾清宴的儿子在山坡上捡肥料,看到了露出地表的铜器,告诉父亲,艾清宴去山坡上挖出了皿方罍。

                                                                                  《桃源民国志》

                                                                            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杉窝山

                                                                 杉窝山下艾心斋兄弟(艾清宴之子)原来的住屋

器盖分离             

1924年益阳人石瑜璋看到器身,出重价相买。石瑜璋谈好之后,雇当地人帮忙将器物扛走,器身和器盖就这样分开了。器盖到新民学校是艾清宴的儿子艾心斋在新民学校读书,提出以器盖作学费,学校即派人搬取器盖,在学校认出了铭文,确认为商代器物。器盖就这样到了新民学校。

                                                                                   “教育部注意桃源古物”文件

1925年6月11日,长沙大公报报导了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举报益阳人石瑜璋买走皿方罍的事情,要求政府追查,此事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章士钊要求省长进行追查,7月5日的长沙大公报报导了此事。政府确实进行了追查,长沙内务司发出了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7月26日的长沙大公报报导益阳县长回复了长沙内务司,因器物在长沙的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只是要求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此事没有下文,或许这时期器物已经离开长沙,也有可能器物还在长沙,没有查出来罢了。

                                                                 

                                                                                   新民学校

钟校长没有找回器身,器盖也没有保住,据《桃源民国志》记载被周磐以3000元强迫买去。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他交出了皿方罍器盖,并附带了一份材料。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和材料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器盖和材料也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流传经历

1919桃源→1925长沙→上海→巴黎→1930大阪→1950东京→纽约→2001法国→纽约→2014长沙

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著有《中国艺术史》一书,书中有皿方罍照片,并介绍为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收藏。此书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人浅野梅吉收藏。其子浅野刚完成父亲遗留的书稿,1961年出版有《中国金石陶瓷图鉴》,其中有皿方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介绍于1930年购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据新田栋一自述,于1950年见到此器,当时以重金购买。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

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得到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皿方罍器身。

                                                                                      1931年英文版《中国艺术史》

                                                                                        1933年版《支那古铜精华彝器部》

洽购回归

得知纽约佳士得将再次上拍“皿方罍”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惟握,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湖南省博物馆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卖公司亚洲区总裁,表达了收藏意愿。经过艰苦谈判,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3月19日达成了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皿方罍的回归创造了一种海外文物回归的新模式。

启示与探索:皿方罍回归的价值与意义

皿方罍的回归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苏醒,中华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皿方罍出土于1919年,当时中华大地灾难深重,文明不昌,皿方罍竟很快身首异处,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辗转流失于数国知名古董商人之手,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异国他乡。而今天,历经近一个世纪的身首分离,皿方罍可以再度圆了世纪情缘,“身盖合一,完罍归湘”,也算是圆了湖湘乃至中国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的“大梦”,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自强不息。

此外,皿方罍自2014年3月19日洽购成功以来,就像一根导火索,不断引发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等就相关方面进行反思与探索。皿方罍的回归开创了一个新的范例——社会各界共襄义举,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将回归的国宝交由国办公益性机构永久收藏,由全民永久共享。也为反思中国当前博物馆的公共收藏,社会参与办博物馆,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等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参考实例。

相关评论

  1. 傅聚良:《皿方罍的流传追述及其价值》,《文物天地》,2015年第9期
  2. 李学勤:《皿方罍研究》,《文博》2001年第05期
  3. 向桃初、吴小燕:《商周青铜方罍序列及皿方罍的年代问题》,《文物》,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