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香港市民在博物馆追捧马王堆文物特展
由湖南省文物局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我馆与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合筹划的“雍雅华章:汉代贵族生活”展览于2月12日至5月3日在香港展出。这是马王堆文物首次全面、大规模地在香港展出,在春节假期内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参观。
展览通过“宴飨文化”、“养生保健”、“衣饰美容”、“典籍收藏”、“事死如事生”及“长沙国与马王堆汉墓”六个部分,介绍了二千多年前汉代丰富多采的文化面貌及贵族生活习尚。一百五十多件名震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连同其他长沙国遗址的珍贵文物在展览中亮相。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马王堆出土文物保存完好,内容丰富,展现了公元前二世纪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富足生活。这次展出的文物中,有光亮如新的漆器,精美绝伦的丝织品,举世无双的帛书帛画,雕琢精致的玉石器,庄严典雅的青铜器等,堪称汉代文明缩影,观众可以借此了解到汉初先进的农工业和文化艺术生活。他希望展览能增加香港市民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度。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钟岭海、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体部副部长刘汉祺、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梁洁玲共同为展览剪彩。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钟岭海、我馆副馆长李建毛等领导共同为展览剪彩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副署长钟岭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马王堆出土文物为研究汉代贵族生活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是认识汉代物质文明和艺术发展的宝库,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希望香港观众可以透过这些文物深入了解汉代贵族的生活情况。
相关链接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市政局于1962年在大会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术馆。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术馆一分为二,分拆为香港艺术馆和香港博物馆。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馆初时租用尖沙咀星光行为馆址,1983年迁往九龙公园临时馆址,1998年7月迁至尖沙咀漆咸道南现址。从1998年4月1日起,香港博物馆易名为香港历史博物馆。
香港历史博物馆新馆,总楼面面积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拨款港币三亿九千万兴建,是一座综合性的现代化博物馆大楼,建筑物乃由本港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庄信先生(Mr.E.Verner Johnson)的建筑概念设计而成;其外型、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互相协调,形成了一个博物馆组合。
香港历史博物馆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陈列分三部分:(1)介绍香港的自然环境;(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窑址等实物反映了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3)展示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该馆藏品45000余件,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历史四大类。考古类藏品中,有著名的麦兆汉神父藏品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历史图片为主,最早的图片为19世纪60年代所摄;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以及香港常见的蝴蝶及软体动物贝壳。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是透过购藏、修复和研究馆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遗产。此外,博物馆亦透过馆藏、展览和教育及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发展及其独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