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農曆新年,香港市民在博物館追捧馬王堆文物特展

news_publish_date: 
2010-02-23 09:36
news_author: 
张锋/文 张斌/图
Body: 

由湖南省文物局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我館與香港曆史博物館聯合籌劃的“雍雅華章:漢代貴族生活”展覽于2月12日至5月3日在香港展出。這是馬王堆文物首次全面、大規模地在香港展出,在春節假期内吸引了近萬名觀衆參觀。

  展覽通過“宴飨文化”、“養生保健”、“衣飾美容”、“典籍收藏”、“事死如事生”及“長沙國與馬王堆漢墓”六個部分,介紹了二千多年前漢代豐富多采的文化面貌及貴族生活習尚。一百五十多件名震中外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連同其他長沙國遺址的珍貴文物在展覽中亮相。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在展覽開幕式上緻辭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在展覽開幕式上緻辭時表示,馬王堆出土文物保存完好,内容豐富,展現了公元前二世紀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富足生活。這次展出的文物中,有光亮如新的漆器,精美絕倫的絲織品,舉世無雙的帛書帛畫,雕琢精緻的玉石器,莊嚴典雅的青銅器等,堪稱漢代文明縮影,觀衆可以借此了解到漢初先進的農工業和文化藝術生活。他希望展覽能增加香港市民對祖國文化的認知度。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鐘嶺海、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劉漢祺、香港曆史博物館總館長梁潔玲共同為展覽剪彩。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鐘嶺海、我館副館長李建毛等領導共同為展覽剪彩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鐘嶺海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馬王堆出土文物為研究漢代貴族生活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是認識漢代物質文明和藝術發展的寶庫,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希望香港觀衆可以透過這些文物深入了解漢代貴族的生活情況。

  相關鍊接

  香港曆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市政局于1962年在大會堂成立的香港博物美術館。1975年7月,香港博物美術館一分為二,分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新成立的香港博物館初時租用尖沙咀星光行為館址,1983年遷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1998年7月遷至尖沙咀漆鹹道南現址。從1998年4月1日起,香港博物館易名為香港曆史博物館。

  香港曆史博物館新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由香港政府撥款港币三億九千萬興建,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建築物乃由本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按照威拿·莊信先生(Mr.E.Verner Johnson)的建築概念設計而成;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了一個博物館組合。

  香港曆史博物館以香港自然曆史和人文曆史為基本陳列,重點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發展曆程。陳列分三部分:(1)介紹香港的自然環境;(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窯址等實物反映了香港地區的人類活動,(3)展示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大都市的過程。該館藏品45000餘件,分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曆史四大類。考古類藏品中,有著名的麥兆漢神父藏品及芬戴禮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曆史圖片為主,最早的圖片為19世紀60年代所攝;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國傳統的漁船模型、捕魚裝備、傳統農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礦物,以及香港常見的蝴蝶及軟體動物貝殼。

  香港曆史博物館的功能是透過購藏、修複和研究館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遺産。此外,博物館亦透過館藏、展覽和教育及推廣活動,提高市民對香港曆史的發展及其獨特文化遺産的認識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