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 第114期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看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互鉴
题目: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看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互鉴
时间:2025年9月6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廖国一
主讲人简介
廖国一,广西合浦人,2012年广西首批二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物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广西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等。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作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从事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广西地方史、古代文物、海上丝绸之路等研究,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多项,主编出版专译著20多种,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荣誉称号。
讲座回顾
9月6日下午,湖南博物院“遇见庞贝:永恒之城”特展第二场学术讲座举行。讲座邀请了2012年广西首批二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文物专业博士生导师廖国一,为观众带来“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看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互鉴”专题讲座。
廖国一首先介绍到,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公元前后亚欧大陆东西方两个最大的国家,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罗马帝国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广西合浦汉墓和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出土的玻璃器、金器、珠饰等文物,是公元1世纪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发生经济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实物见证。
在第一章节“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概况”中,廖国一提到,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几乎是平行发展。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至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时422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西汉宣帝刘询时期,中国疆域东到朝鲜,南据百越,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东汉时期,国土面积大约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历时422年,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27年,盖乌斯·屋大维担任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安敦尼王朝时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国土涵盖整个地中海,东至小亚细亚,西至今葡萄牙,南至非洲北岸,北至今英国。公元117年,图拉真通过军事征服和扩张,扩大了罗马帝国的边境范围,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国土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
随后,廖国一着重从汉朝货币与罗马帝国货币的比较、汉朝造纸与罗马帝国书写材料的比较、汉朝服饰与罗马帝国服饰的比较等角度阐释汉朝和罗马帝国在这些方面的各自特点及相互影响。他说到,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黄金货币和铜币。先秦时期的货币有贝币、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朝时期,全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黄金和青铜半两钱。汉承秦制后,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黄金。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古希腊、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出现了金币、银币。总体来说,汉朝货币以青铜等普通金属为主要币材,也有金币;罗马帝国的货币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要币材,也有铜币。从造型上来说,汉朝是圆形方孔钱,罗马帝国的货币为不规则形状,实心无孔。此外,汉朝货币以文字书法、篆刻艺术为主,罗马帝国的货币以写实人物、动植物图案为主。在造纸方面,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张。从此,纸逐步取代竹木简和帛。罗马帝国则利用羊皮纸、石头等作为书写材料。公元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了叙利亚、埃及等地;14世纪,法国、德国、英国先后建立了造纸厂。可以说,中国造纸术的外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在介绍第二章节“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时,廖国一提到,秦始皇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兴修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灵渠,连接了长江支流湘江、洞庭湖和长江干流、汉水等,同时也连接了往南流的珠江的支流漓江—桂江—西江—北流江—桂门关—南流江,到达北部湾今合浦一带。秦统一岭南,修通灵渠,巩固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统治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长沙马王堆汉墓、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墓及合浦望牛岭20号墓丝绸等文物的出土,是灵渠沟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后,汉朝以南方的长沙、郁林(今贵港)、合浦等为支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内河段、海洋段经略中国南方及海外的重要见证。关于汉朝服饰与罗马帝国服饰的异同,廖国一说到,汉朝服饰奠定了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含蓄、中和的服饰审美追求。罗马帝国的服饰则是在继承古希腊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罗马人的主要服饰是宽大长袍的“托加”,体现了罗马帝国服饰风格的无拘无束和自由。汉朝贵族服饰以丝绸为主,罗马帝国服饰以羊毛或亚麻织物为主。汉代从合浦郡到罗马帝国的远洋贸易产品主要是丝绸。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丝绸是从我国陆上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经中亚、西亚输入,另一部分则由合浦郡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丝绸丰富了西方贵族的服饰,受到罗马上层社会的偏爱。同时,汉代丝绸也传播到了日耳曼、高卢和维也纳盆地等边缘地区。
在第三章节“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互鉴——从合浦汉墓和庞贝古城遗址出土文物切入”中,廖国一说到,汉朝合浦与庞贝古城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网络而产生关联。据考古发现,来通杯作为饮酒或祭酒的贵重祭器,希腊人将其用在礼仪和祭祀中。罗马帝国时期,来通杯仍是一种贵重的祭器,后来逐渐成为贵族日常生活所用的奢侈酒具,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体现了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
在讲到最后一个章节“交流互鉴结硕果的实例:狮形器物的传入与狮舞的外传”相关内容时,廖国一提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域的狮子在汉武帝时期首次传入中国,并在皇宫中饲养。在合浦、贵港汉墓中均有狮形文物出土。其中,一些狮形珠饰一般认为是来自印度、东南亚、西亚等地,这也是狮子入华的文物实证。自西汉狮子传入中原后,在经历本土化的熏陶塑造后,逐渐形成了“狮文化”。人们认为狮子可以驱魔辟邪、镇宅招福,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模仿狮子的“狮舞”应运而生。如今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也盛行舞狮,说明中国“狮文化”的影响深远。
整场讲座引导观众深入感知了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流互鉴。两个余小时的学术讲座让观众意犹未尽,同时也为他们参观“遇见庞贝:永恒之城”特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