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 第110期 溢彩锦绣——经纬线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时间:2025年4月26日(周六)9:30—11:30

地点:湖南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一楼)

主讲人:陈新勇

题目:溢彩锦绣——经纬线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主讲人简介

陈新勇,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玉器),多年来从事文物保管和文物鉴定工作,撰写论文20余篇。

讲座回顾

4月26日上午,“聚宝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第四场专家讲座邀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陈新勇,为观众带来“溢彩锦绣——经纬线上的东西文化交流”专题讲座。

陈新勇提到,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起,新疆天山南北各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从北疆到南疆,星罗棋布的人类遗存表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新疆大地上文明薪火已呈燎原之势。千百年来,在天山南北各地的丝路古道上,东西方古老文明相互辉映,赋予新疆文化多元性、丰富性和深厚性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别具特色的部分。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为丝绸之路上丰富的纺织品和服饰文化遗产创造了很好的保存条件。

在概述新疆地区出土纺织品的情况时,陈新勇指出,考古资料表明,西域服饰从青铜时代起,就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为西域的服饰文化增添了新元素,也为中原服饰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可以说,西域服饰的风格具有多民族特色荟萃、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展示了西域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创新的轨迹。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汇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吐鲁番出土的毛纺织物有新疆最早的栽绒毯、衣服、裤子、披风和披巾、毛编织带和绦饰等,数量大、种类繁多。通过对毛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毛纺织手工业发展状况及其文化内涵等。张骞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交通的畅通,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丝绸和印度棉布运到西域,改善了西域居民的服饰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居民逐渐掌握了丝织与棉织技艺。当时的高昌锦、龟兹锦、于阗锦是西域有名的纺织产品,这些不同地区的服装款式和装饰品充分显示西域服饰文化的丰富性。

随后,陈新勇着重介绍了“汉锦中的中国故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里的“五星织锦”纹样,题材新颖别致,纹饰自右至左依次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四种瑞兽,并且伴以景云、嘉禾等祥云瑞草纹样。织锦上有清晰可见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隶书,“五”字后每隔三个字织有三色同心圆饰,列置巧妙,表达祈福祥瑞的寓意。“青赤黄白黑”五色与“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和辰星”五星一一对应。该织锦代表了汉晋时期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陈新勇还介绍了1984年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墓地49号墓出土的“动物纹锦枕”。他指出,织锦上的动物禽鸟与《山海经》中所载瑞兽相似,并就其中的关联及寓意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讲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绿地对鸟对羊树纹锦时,陈新勇提到,织锦主体花纹是图案中间的一列灯树。灯树纹取材于我国传统的上元灯节,唐代人们庆祝上元节时,大街小巷都会点满灯树,寓意枝繁叶茂、人畜兴旺、吉祥太平,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之后,陈新勇解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汉晋时期的连璧锦。秦汉时期,道家和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十分流行,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一般平民,都希望能够延年益寿,希望子孙福寿绵绵,死后灵魂能够进入天堂或升天成仙。为此,他们在生活中使用各种装饰品,将住所或墓室布置成云烟缭绕或瑞兽丛生的仙境,以期待神仙的光临。“棺饰连璧”制度就体现了这种追求死后灵魂升天的思想。在秦汉人心中,玉璧即为天门的标志,在棺上装饰连璧,有利于死者灵魂通过玉璧象征的天门升仙,具有转生之意。陈新勇还补充介绍了营盘墓地出土的“蓝地葡萄鹰蛇纹锦”。织锦图案中的S形波状纹样,在当时希腊的艺术品中较为常见;同时,织锦上长有翅膀的童子,是典型的厄洛斯形象,该形象在罗马时期装化妆品的罐子上也有所体现。这些装饰图案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营盘居民的日用餐具除了有利用胡杨木制成的几、盘、罐等之外,还有来自中原的釉陶碗、漆杯、铜镜,也有来自伊朗萨珊王朝的玻璃杯等,这同样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体现。他还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联珠孔雀形对凤纹锦面衣也具有鲜明的萨珊艺术特征。

讲座最后,陈新勇就新疆地区出土衣服的款式、墓主人身份的确认等话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场活动气氛活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