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3期】《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时  间:1月30日上午(9:30-11:30)
题  目: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主讲人:李伯谦

主讲人简介:李伯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主要学术成就:完善商周考古教学模式,构建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确立三代年表,追寻中华文明之源;重视理论建设,强调研究方法创新。

讲座回顾:

2018年1月30日上午,在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为公众带来了“湘博讲坛”第三期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

李伯谦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研究史,中国从传统的历史观,到1926-198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与共识的形成,开启了从考古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研究的实践。基于不断涌现的考古新材料,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思考逐步取得了很多共识。1996年以后,夏商周断代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项目相继展开,从此开始了就这一个重大问题的有组织、多学科、大规模的综合研究。

接着,李伯谦教授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社会复杂化到古国诞生。从许多遗址呈现的面貌看,其社会发展阶段显然已进入贫富开始分化、个人权力突显、部落间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等社会复杂化现象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古国阶段。二是从古国向王国转化。继崧泽文化之后的良渚文化、继仰韶文化之后的陶寺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都已进入了王国阶段。见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王朝则是王国在不同阶段上的发展。王国阶段有强制性权力高度集中和膨胀等社会表现。三是从王国到帝国建立。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标志着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从王国到帝国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土范围扩大,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提升,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自耕农耕作制代替了井田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李伯谦教授指出在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各个地方形成的模式并不一样,一种是突出神权的模式,红山、良渚为代表;一种是突出军权的王权模式,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综观中国古代文明的延续演进,有几个重要的特征:1、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道路来看,中国文明从形成之初即是多元一体的文明样态,经过长时间的不停融合,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秦汉以后,中国的历代王朝虽有更迭,但文化系统始终绵延不绝;3、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一直在完善与改进,但其内核未发生变化;4、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5、统一的文字传承是文明延续的基础;6、儒、法、道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上层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佛教为代表的思想,在传入中国后都经过了中国化的改造过程,并向东亚地区传播。

最后,李伯谦教授总结道: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能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有益启示。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在其由古国到王国、由王国到帝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发明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过很多教训。发扬优秀传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中华民族未来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