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生活美学第二季 湘博教育微课程 | 踏虎凿花寓意美

活动时间: 
2021-06-11 15:28
活动介绍: 
生活之美,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这里的生活,是湘博志愿者们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湘博志愿者们的美学。做自己的“生活美学家”,来认识不一样的湘博志愿者吧!

剪纸,也称刻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国剪纸的产生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已知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团花剪纸。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剪纸都深受我国人民喜爱,不仅出现了专门的行业艺人,也形成了各地域的特色,剪纸技法和风格更加丰富多变。

▲剪纸展示

“踏虎凿花”是湘西泸溪县的传统民间剪纸工艺,因起源于踏虎村而得名,源自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它以刻刀为剪,以凿制形成花样,以往主要用于绣花底稿、祭祀和婚丧仪式,是湘西民间艺术的珍宝,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剪纸艺人的手中,各种花样繁多的图案都能由他们信手拈来,其中“鱼”是剪纸纹样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今天我们就用“踏虎凿花”的艺术形式来呈现藏身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这件“大食盘”。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大食盘

这件大食盘是1956年在常德桃源征集的。盘上的两条大鱼相向而游,背景是莲花和水草,外圈则装饰着折枝牡丹纹。整体装饰图案疏朗自得,寓意美好。

 

《生活美学 湘博教育微课程·志愿者专题》

第二季 第二课 “大食盘”剪纸制作

材料准备:铅笔、A4打印纸、订书机、红纸、剪刀、蜡板、刻刀等。

步骤一:构思、画稿

先将想法进行构思,然后在A4打印纸上进行描摹、设计,也可以在电脑上设计图案并打印出来作为画稿。在画稿时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留意图案的阴阳、疏密关系,同时由于剪纸的特殊特点,一般来说要求画面上的各部分图案尽量相互连接,这样剪出来才不会散。

步骤二:固定稿样

“踏虎凿花”在凿制时可以一次刻多层纸张,其固定稿样的传统技法使用的是纸钉。建议初学者剪两到三张纸即可。将三张红纸叠加,然后将画稿压在最上一层,再用订书机将四层纸张钉在一起。订书机钉在画稿的空白处,避免影响剪纸图案的完整,同时要注意保持稿样的平整。也可以将多余的余边剪除,方便下一步凿刻。

步骤三:凿刻

凿刻是最关键的步骤。将固定好的稿样放在特制的蜡板或切割垫板上平铺,握刻刀时,距离刀口约1.5厘米左右,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上部分,用中指抵住刀柄下部分。沿着画稿的边缘由上往下凿刻,并注意安全,直至将画稿完全镂刻出来为止。凿刻顺序一般是先里后外,先密后疏。

▲内圈纹饰凿刻完成效果

▲整体凿刻完成后的侧面

比如在凿刻大食盘时,可以先刻最复杂的部分,比如鱼鳞、鱼鳍等部位,然后再刻莲花和水藻,最后凿刻外圈的牡丹花枝叶,由此形成了剪纸的边框,去除多余的纸边后,揭开层叠的红纸,一幅“踏虎凿花”就完成了。

▲内圈纹饰透光效果

▲全部纹饰凿刻完成

制作出剪纸成品后,还可以简单进行装裱。

▲成果展示

本课程由湘博志愿者李忠超策划并演示制作。

李忠超于2011年加入湘博志愿者团队,一直是周日组志愿者,目前已获“资深志愿者”称号。从一名学生志愿者到资深志愿者,他多年来利用节假日时间在湖南省博物馆参与讲解、平面设计、教育活动等多项志愿服务。他说:“博物馆是直面文物汲取知识的海洋,也是认识良师益友、反省自我的良好平台。感恩博物馆,感谢湘博志愿者这个大集体!”

课程策划、执行、撰稿:李忠超(志愿者)

课程拍摄:李忠超(志愿者)、王浩宇(志愿者)

 

镂金作胜传荆俗,

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李商隐《人日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