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中国园林主题珍品展

news_publish_date: 
2012-09-10 10:03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对于漫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画展厅的观众来说,眼前的世界看起来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花园。这是大都会于今年夏季举办的“中国园林:亭阁、书斋、退隐之地”特展带给观众的直接感受。此次展览汇聚了大都会永久珍藏中的80件藏品,展现了失而复得的天堂、自然的兴衰、万物生生不息的演变等主题,探索了数千年来中国绘画和园林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次展览由大都会亚洲艺术部的负责人Maxwell Hearn策划。展览从一副巨大的画作《九成宫图》开始,给予观众极大的震撼。这幅创作于17世纪的全景图描绘的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的休闲园林,据说在离现今西安市不远的地方。据传,这个面积巨大的园林汇聚了众多亭台楼阁,以至于观众只能骑马观赏。

  大都会收藏的这件由多幅挂轴拼成的巨作长达18英尺(约合5.5米),十分震撼。尽管这样的巨作看起来像是皇室定制作品,但实际却是由一名清代著名画家袁江于1691年为一名委托人所作。委托人可能是一位富商,他忙于生计而不得不离开家乡,于是想要一幅能够描绘自己住宅的全景式绘画作品。他最终如愿以偿:广阔的视野、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小桥、假山……一个都没有落下。

  中国人观赏园林如同他们对艺术的品味一样,秉承“少即是多”的原则。一个孤零零的楼阁在浓浓迷雾中若隐若现,自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氛,这便是唐棣(1287—1355)所创作的《滕王阁》。

  这个塔式建筑于公元7世纪由一名皇子修建,历经多次重建,最终却因为一个偶然路经此处的诗人留名青史。这个诗人就是王勃(649—676)。他在南下探亲的途中经过滕王阁,受邀出席晚宴。这天晚上,他挥毫写就《滕王阁序》,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短暂、未完之事业的沉思。接着,他继续上路,在海上溺亡。

  他短暂的一生从此注定永恒:这篇序言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辞赋之一。然而,唐棣的这幅关于滕王阁的画却没有表达这种成就的喜悦。画中,这个建筑忽隐忽现地栖息于一个雾蒙蒙的深渊之上。建筑物被精心描绘,依稀可辨建筑结构空灵的质感。欣赏画作的观众可以感受到静谧、孤独,当然也是浪漫的氛围。

  在古代中国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封闭的花园一直以来都是住宅和宫殿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并看做是住宅的延伸,也是文人雅士进行集会、举办戏剧表演、户外活动的最佳场所。例如,东晋大诗人陶潜就经常邀请他的邻居畅饮。这些庭院聚会见证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

  明朝艺术家钱谷于1560年创作的《兰亭集序手卷》记录了发生东晋时期的一场聚会。某个春日,文人雅士前来兰亭曲水流觞,聚会吟诗。钱谷很擅长风景画,创作时行云流水,让布满藤蔓的花园成为主角。钱谷师出名门,他的老师文徵明(1470—1559)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及杰出的园林设计师。  中国园林是精英社会的产物,闪烁着诗意的光辉。精英们想要逃避世俗世界,从社会现实中隐退。有关园林的哲学和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西方人所理解。园林可以是让精神重塑或流放之地,可以是躲避危险或释放忧伤之地。对陶潜来说,一个花园就能给他平和与满足,让他远离世俗的忧虑。在创作于13世纪的《归去来辞图》中,我们看到他乘坐一叶小舟漂在湖上,正朝着他心爱的垂柳以及高墙内的花园驶去,这就是他的归属。

  园林浓缩式收纳了自然界的各种景观,从最后几个展厅的展品中即可看出:花鸟鱼虫、青松与桃树、雍容华贵的牡丹,还有美国艺术家Lois Conner的摄影作品——荷花,枯萎的残荷等等。每一种材质,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还是玉器,都传达了特定的哲学意义和灵魂的分量。

  此次展览将延续至2013年1月6日。

(谢颖 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