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湖南晚期铜器学术研讨会”

news_publish_date: 
2013-12-30 14:54
news_author: 
舒丽丽 李 叶/文 毕枫/图
Body: 

2013年12月26日至28日,由湖南省博物馆主办的“湖南晚期铜器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顺利召开,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台湾大学及美国纽约巴德研究院等十余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还有清华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专家专门撰文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湖南晚期铜器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以“晚期铜器”为论题,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国内外铜器研究专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并提交相关学术论文。这些文章既有从微观角度,运用比较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某一类、某一款晚期铜器的文章,又有以小见大,从宏观层面总结晚期铜器的取用、铸造技术、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图籍流传及研究困惑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专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性,集中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在晚期铜器研究方面的关注点和取得的丰硕成绩。

  研讨会上,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首先发表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希冀本次研讨会能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去引导观众新的鉴赏需求,重新审视目前国内传统的思想观点,更新认知和深入研究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铜器。

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副馆长发言

  在会议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中,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提出,在复古艺术中,青铜艺术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总结了晚期铜器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了今后研究可行的方向,介绍了研究方法。中国科学院的苏荣誉研究员阐述了其对“复古”的思考,并以宋代四件铜豆:政和豆、宣和豆、绍兴豆、钦崇豆为主要对象,对比了它们的共性和特殊性,还就宋元的古器物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纽约巴德研究院的陆鹏亮研究员主要探讨了晚期铜器中常见各类错金银铜器的问题。上海博物馆的马今洪研究员主要发表了其对元代书院与明代文庙祭器的研究成果,认为浏阳文靖书院祭器可为研究古代书院祭祀制度提供重要的实物标本。上海博物馆的廉海萍研究员以其馆藏几件失蜡法铸造的不同时期铜器为例,揭秘了失蜡铸造技术的具体特征,并比较了先秦器物及现代制作技术。华东师范大学的何志国教授以晚期青铜佛像为例,探讨了佛、菩萨形像混淆及其源流问题,并推测总结了混淆的相关原因。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的王牧研究员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宋元时期的多层纹样铜瓶,并分析总结了这类瓶纹样使用的共性和特殊性。此外,浙江省博物馆王屹峰研究员、湖南省博物馆傅聚良副研究员、台湾大学许雅惠助理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袁泉讲师均就不同选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李零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认为此次晚期铜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全国首个就此专业领域召集的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博物馆做成了不一样的事,搭建了不一样的平台。在中国晚期铜器的研究与运用方面,湖南省博物馆创造了三个“第一”,即举办了国内第一个专门探讨晚期铜器的专业学术研讨会;策划推出了国内首个原创的大型晚期铜器展览;出版了国内首部关于“湖南晚期铜器”的专业图录。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们还应邀参观了“复兴的铜器艺术——湖南晚期铜器展”,并对展览的展陈藏品和设计予以了充分肯定,对湖南省博物馆在传承和发扬中国铜器文化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参观“复兴的铜器艺术——湖南晚期铜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