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提升博物馆无障碍参观体验:面向视障观众的最佳案例
博物馆有责任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其中包括视障人士。在社会中,这一群体规模不小,不容忽视。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某种形式的失明或视觉障碍,仅在美国,就有约2550万人存在视力受损情况。
对许多视障人士而言,参观博物馆时可能会感到被排斥。传统上,博物馆常将展品放置在玻璃柜后,这一形式的体验对盲人或视障群体而言,几乎没有参与感。但博物馆正在不断发展,努力满足视障观众的需求,让他们能享受愉快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如何服务视障观众?
机构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提升视障人士参观中的趣味性。首先,可提供语音导览和音频描述展品。此外,还可使用更具创新性的方式,如触觉展览,甚至是3D打印技术。如今,全球许多博物馆已不再仅仅依赖视觉展览,而是选择打造多感官展览,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使展品真正“鲜活”起来,真切服务于每位观众。
专为盲人设计的博物馆
西班牙一家专为盲人打造的博物馆彻底打破了“请勿触摸”的限制。其整体理念是让参观者用双手去探索。该馆展出多件可触摸感知的艺术作品,包括著名建筑模型、绘画、雕塑和纺织艺术品。博物馆重点展示盲人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展出视觉障碍者的相关历史。此外,该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与盲人主题相关的临时展览。
这家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成立初衷在于为盲人和视障人士提供与常人相同的博物馆参观机会。这一设想的支持者中,许多都有视障生活的经历,因此博物馆设计始终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馆内展品均经过专门设计,为观众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触觉体验。
艾琳·约翰逊(Elin Johnson)的儿子天生失明。在一份体验分享中,艾琳表示对儿子而言,参观这家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体验。描述参观过程时,她激动地说:“我的儿子在这里非常开心。他找到了一处真正欢迎他、为他量身打造的空间。在这,他终于成为了‘主流观众’。我们不再需要为了触摸几件展品,申请获得特殊许可。”
V&A博物馆的触觉体验
可“触摸”博物馆展览并非新概念。早在1985年,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博物馆)就为视障观众开设了触觉导览活动。V&A博物馆全年举办专场活动面向视障人群,内容涵盖馆内各类藏品,并不断更新主题,鼓励观众多次参观、体验不同展览。
除了专场活动外,作为典范,V&A博物馆还提供一整套完善的无障碍工具。对大众而言,相关信息是否适用十分重要。观众常需要提前了解馆内有哪些设施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做好出行计划,在参观时不必依赖其他人员。V&A博物馆致力于优化无障碍服务,并在线上提供详细的观前指引。此外,该馆还提供专属导览预订服务、触觉图书和音频解说设备,并且馆内各处均设有可触摸展品。参观者可领取音频设备,辅助定位可触摸展品,体验触摸式参观。
V&A博物馆同时也兼顾视障儿童和家庭的需求,特别推出“感官背包”。背包内含陶瓷模型等不同材质的触觉物品,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方式探索博物馆。
为盲人定制的博物馆导览
音频导览是一个极佳的工具。但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服务,在美国艺术博物馆(American Art Museum)推出了每月两次的“透视之旅”(InSight tours)活动。活动中,在经过专业培训的讲解志愿者引领下,由盲人和视障观众组成的小团参观博物馆并进行互动交流,并且通过生动讲解,还可深入了解展览内容。
不同于普通语音导览,观众可以暂停、提问并理清要点。这些导览节奏缓慢,为观众提供契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艺术展品。在导览过程中,一些观众借助音频导览词,在头脑中勾勒出独属自己的画面;一些观众使用自带的放大器辅助观看。甚至,导览还允许观众触摸一些展品。讲解员以丰富语言构建起多彩的画面。他们的讲解词描述了现场可能出现的颜色、气味和声音。导览还调动了观众的其他感官,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生动图景。
借助“透视之旅”音频导览,V&R博物馆希望展现除寻常的视觉参观外,理解艺术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伦德教育主任卡罗尔·威尔逊(Carol Wilson)负责培训12位讲解志愿者,她强调了讲解过程中调动其他感官的重要性。她指出:“理解艺术的途径不止于视觉。”
利用技术提升博物馆包容性
技术可赋能博物馆服务,让视障人士享受宾至如归的参观体验。全球许多博物馆正在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创新。这项新技术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它能让视障人士以全新的方式参观博物馆。
2016年,弗吉尼亚历史学会(Virginia Historical Society)联手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构建了其博物馆现有文物的一些3D模型。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虚拟创作实验室(VCU’s Virtual Creation laboratory)明斯博士(Dr Means)扫描并制作了复制品,包括一辆康内斯托加货车的车轮和1622年的铁制胸甲。团队还成功制作了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签名的3D模型(译者注: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首任总统,被誉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这一模型让人们在讨论华盛顿签署的重要文件时,能通过触摸感受到感受到历史。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触摸如此重要的历史物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安德鲁·塔尔科夫(Andrew Talkov)是博物馆的项目策划副主席。尽管他表示3D打印项目主要面向视障人士,但他也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提升博物馆所有观众的参观体验。他说:“谁不想触摸那些被玻璃隔开的文物呢?即使只是复制品。”
2018年,布拉格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Prague)推出了“触摸杰作”虚拟现实(VR)体验活动,允许视障和盲人观众“触摸”馆内部分最著名的雕塑,如娜芙蒂蒂胸像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几何布拉格(Geometry Prague)公司携手神经数字(NeuroDigital)公司,与服务盲人和视障人士的列奥蒂内卡基金会(Leontinka Foundation)合作,打造了一场虚拟现实体验,并配有独特的触觉Avatar VR手套。这款手套可提供三维反馈,模拟真实的触摸感觉。
多感官博物馆体验
2010年,费伦斯美术馆(Ferens Art Gallery)设计了一种真正的多感官博物馆体验方式。借助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委员会(Museums, Libraries and Archive Council)资助,该项目开发了一种新型导览方式,帮助视障人士与博物馆建立情感与体验上的有意义联结。
赫尔博物馆和美术馆(Hull Museums and Art Gallery)的遗产学习推动者尼基·梅勒斯(Nikki Mellors)描述了多感官导览的创意来源。她表示,“我们只是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我们看不到画作,走进画中世界的感觉会是怎样?要进入那个世界,我们需要哪些元素?”导览结合了多种方式,触及不同感官。除了常见的音频导览和盲文描述外,博物馆还提供导游服务。他们经过专业训练,能够生动地描述画作内容,带来个性化且富有故事性的导览体验。
除了音频外,博物馆还使用画作的触觉印刷品,供观众触摸画中场景中的一些物体复制品。为在脑海中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图像,博物馆还设计了针对其他感官的参观方式。游客可以听到唤起画作场景的音效,闻到契合画作场景情境的气味。这种多感官方式共同协作,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为观众增添更多维度体验。
增强馆内照明以提升无障碍性
许多博物馆为了保护藏品而使用较暗的灯光。而对视障人士来说,这是一个额外的负担。永久提高灯光亮度并不现实。但玛丽·罗斯博物馆(Mary Rose museum)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每个月,该博物馆都会举办一次“放松开放早晨”活动,以服务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在这两小时的活动中,馆内光线亮度高于平时,提升了博物馆对视障观众的无障碍性。这些活动对自闭症或痴呆症患者也很有帮助。期间馆内音效音量较低,受过训练的员工和志愿者会提供引导。此外,馆内还设有军舰设计图等触觉材料,观众可以触摸部分展品和复制品。
博物馆如何确保对视障访客的无障碍性?
英国皇家盲人协会(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of Blind People)为博物馆提供了一些实用资源,帮助机构确保盲人和视障观众能够充分享受参观体验。
声音之眼(VocalEyes)是一家致力于为视障访客提供机遇的组织,倡导每个人都有体验艺术的权利。他们提供可用活动的清单,并与博物馆合作设计音频解说。声音之眼团队还提供视觉意识培训。其首席执行官马修·科克(Matthew Cock)指出博物馆应注意四个确保无障碍性的原则,即馆内展览内容应具备可感知性、可交互性、可理解性和可兼容性。
博物馆应为盲人和视障人士提供丰富体验
上述博物馆通过努力消除了视障人士可能面临的一些障碍。关键在于认识到视觉并不是人们体验和享受文化机构的唯一感官。每一座博物馆的大门后都有大量引人入胜的内容,等待以新的方式被发现。
音频和盲文讲解是优质的信息指引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展品。但提供触觉和嗅觉等其他感官体验方式,可以为观展增添额外的色彩。个性化的导览方式效果很好,借助生动的描述性导览,观众能够在脑中描绘出清晰的图像。在参观之前提供关键信息也很重要,有助于观众了解可使用的服务。
博物馆需要与视障人士沟通、倾听并与他们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些案例表明,细微调整和额外服务足以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些改变的帮助下,博物馆可以让盲人和视障人士感到宾至如归。
(吴子毅 译自MuseumNex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