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以社区为本:通过CARES框架践行包容性博物馆理念

news_publish_date: 
2025-10-02 16:23
news_author: 
湖南博物院/编译
Body: 

训练有素的志愿者运用触觉材料,为来自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进会花拉中心(MINDS Hub @ Farrer)的智力障碍成人提供导览服务,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创造包容而有趣的艺术体验。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当博物馆不再“为”人们设计,而是开始“与”他们共同设计时,会发生什么?

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这种转变重塑了项目的创建方式、艺术的体验形式,还为包容性如何融入博物馆日常提供了新视角。其成果正成为其他机构借鉴的典范——并非因其形式炫目,而是因其切实有效。

在博物馆与公共项目峰会(Museums & Public Programs Summit)上,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社区与无障碍团队(Community & Access)的副总监艾丽西亚·邓(Alicia Teng)和经理罗蕾塔·林(Loretta Lim)分享了她们的实践经验。

这不是关于“提供帮助”的故事,而是关于“建立信任”的故事。它始于一个问题:人们真正需要什么?

改变方向的计划

一位善良的捐助者曾提议,要资助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学童参观提供免费交通服务。但当团队深入调研时,实际情况出人意料——许多学校已具备所需支持。

因此,他们转向社区询问缺乏之处,并倾听反馈。

这一转变催生了新的关注对象——欠服务群体,包括流动工人、老年人、神经多样性群体(neurodivergent,译者注:“神经多样性”是指一种人类神经系统的多样性现象,常被用于描述那些思维、行为模式或学习方式超出“典型”范围的人。这类群体包括患自闭症、多动症等人群。)、残障人士及面临访问障碍的家庭等。美术馆利用原有资源(资金、交通、策划),但调整了与捐助者的合作方向。向对的人问了对的问题,变化由此产生。

“协同设计”而非“单向设计”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采用名为CARES的框架,即能力建设(Capability Building)、倡导(Advocacy)、研究(Research)、参与及代表性(Engagement & Representatio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该框架十分稳固,赋予其意义的是其内核理念——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为我们作决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以下是实践案例:

1. 美术馆奇遇(Gallery Wonders)

该项目原以学校为中心,经与社区团体共同重新设计后,考虑到多样化的无障碍需求,现包含以下定制游览服务:提供多语言导览,设有静心空间,配备训练有素、满足多样需求的志愿者团队。

来自太和观达曼裕廊中心(Thye Hua Kwan @ Taman Jurong)的老年人参与志愿者带领的普通话导览团,体现美术馆通过语言服务实现无障碍游览的持续努力。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疫情期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推出线上直播导览,保留至今,服务无法亲临的群体。交通辅助方面,提供液压升降车,使乘坐轮椅的访客能舒适地往返美术馆。这些改变使得行动不便的人群——例如脑瘫儿童与过去不便线下参观的老年人——参与率显著提升。

一名来自新加坡智障人士福利促进会花拉中心、有行动辅助需求的访客借助液压升降车参与美术馆导览。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2. “艺你同行”项目(Art With You)与静心室(Calm Room)

“艺你同行”作为失智友好型项目,参考了失智照护专家、照护者及患者三方意见进行设计。“静心室”则满足神经多样性群体需求——当他们在展厅感官过载时,可进入此感官友好空间。

两项措施均基于同一原则——询问直接相关群体的需求,并围绕这些需求构建解决方案。

静心室内景:前景为两处扶手高度不同的私密舱,后景为公共座椅。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3. HOLD作品展(The HOLD Collection)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与超越视觉跨国公司(Beyond Vision International)合作开发面向视障群体的HOLD(Hands-O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触摸学习与发展)作品展,将艺术品转化为分层触觉模型,并搭配口述影像(译者注:通过口头描述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言服务。)导览。

反馈贯穿项目优化全程。参与者梅丽莎·杨(Melissa Yeo)表示:

“这让我不仅通过声音,更通过触摸‘看见’艺术品。”

美术馆并未预设需求,而是通过测试、调整并邀请相关对象参与共创。

HOLD作品展的视频截图:视障访客梅丽莎通过触感-音频交互系统感受作品《Boschbrand》。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共同成长

该模式已辐射至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外。通过与博物馆圆桌会议(Museum Roundtable)——新加坡超过50家公立和私立博物馆组成的联盟——合作,美术馆向感兴趣的成员机构共享触觉阐释资源。目标很简单——推动全行业而非单一机构的包容性发展。

可供博物馆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给出的核心启示是——与社区共建,包容性才愈发强大。

项目更贴合需求,访客获得认同感,团队加速成长,机构响应更及时、更具韧性。

若要将增强包容性纳入核心工作,从以下做起:

先提问,再解题
尽早并持续邀请社区参与
将反馈纳入设计环节
专注长期关系,而非短期方案
共享有效实践经验,惠及行业
增强包容性无需堆叠资源,而需转向以协作为核心的思维模式。
这才是真正变革的起点。
——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社区与无障碍团队的副总监艾丽西亚·邓和经理罗蕾塔·林于2025年博物馆与公共项目峰会上的发言。

(刘卓凡 译自MuseumNext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