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第25期:谁在发掘阿富汗?——百年来中亚探险调查的深度和考古美术的形状

news_publish_date: 
2019-03-27 16:03
news_author: 
王卉/文 黄桢/图
Body: 

3月9日在湘博学术报告厅举办了湘博讲坛第25期,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邵学成为公众带来题为《谁在发掘阿富汗?——百年来中亚探险调查的深度和考古美术的形状》的学术讲座。当天有湖南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博物馆界同行、预约听众、志愿者及文化爱好者约350人到场聆听,讲座由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喻燕姣主持。

本次讲座邵博士主要结合我馆“来自阿富汗的国宝”展中的5处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详细回顾了阿富汗的考古学史,以及一些学人趣事、历史掌故。

阿富汗地区文献资料稀少,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和确切的历史纪年。法国有深厚的研究东方学的传统,由于殖民的需要,19世纪法国汉学家陆续翻译中国、印度的古代僧侣游记,还原了阿富汗和中亚部分历史地名。在英国和俄国争夺中亚的政治背景下,他们也同时展开了阿富汗的研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商业版图扩张中对阿富汗的遗址进行了初期调查。这些探险和情报式的调查获得大量的零碎资料和古物信息,模糊的构建了整个中亚的古代社会历史。

1919年阿富汗建国后,中亚地区逐渐进入科学系统考古发掘的新纪元,阿富汗与法国签订了发掘协议,法国对阿富汗独享调查发掘历史遗迹的权利。富歇、哈金夫妇、格瑞斯曼等阿富汗法国考古调查团(DAFA)的学者们,陆续在巴克特里亚、贝格拉姆、阿伊哈努姆等遗址展开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出版了系列考古或调查报告,奠定了法国在阿富汗考古的权威地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前苏联、日本、美国等多国打破法国垄断,开始阿富汗考古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开始在阿富汗北部调查贵霜时代大都城遗址,并发现了蒂拉丘地“黄金宝藏”。日本学者也将阿富汗作为研究中国、中亚以及南亚的重要一环。此外,美国和意大利学者对阿富汗的考古调查和研究也做出了颇多贡献。

阿富汗本国学者40年代后陆续留学归国,也投入到对本国的历史遗产研究中来。1966年成立阿富汗考古中心AIA,1968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成立了贵霜研究中心。随着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国家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考古工作停滞,众多考古遗址遭到破坏,大量文物流入国际文物市场。

阿富汗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自那时起这里就汇聚了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大量外国考古学家。而在中国,阿富汗一直是一个被遗忘和保持神秘的丝绸之路的国家形象。邵博士总结说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们最初曾沿着玄奘的道路在阿富汗和丝绸之路进行考察,而我们除了沿着玄奘的道路,还应该沿着这些考古学家的道路进行前行。

专家简介:

邵学成,男,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专业,美术考古博士。

邵博士对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欧亚物质文化交流史和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宗教考古美术的关系颇有研究,同时一直关注丝绸之路和东亚考古学的学术史梳理研究。正在探索国际援助中对于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危机应对保护、异地博物馆的保存展览和艺术传播的可能性。

近年来先后参加2018年3-4月敦煌研究院的阿富汗文化遗产调查队(领队:张先堂研究员)、2018年7-8月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犍陀罗佛教美术考古调查队(领队:李静杰教授)、2018年9月 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流域拜火教-佛教遗址调查队(领队:李肖教授)、2019年印度河-犍陀罗文明考古遗址调查队(领队:郭物研究员)等学术调查队,先后在各国政府机构帮助下,对于考古遗址、博物馆进行大范围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发表《大佛重現——东西方学者对巴米扬佛教美术的研究》等论文20多篇,在不同研究机构做了相关演讲30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