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公元前16-前12世纪的“全球化”现象— 以叙利亚考古为例

news_publish_date: 
2021-10-26 11:11
news_author: 
周雪涵/文
Body: 

亚洲,作为生养了最多人口的大洲,其文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采。为配合正在展出的“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文明兴起阶段亚洲文明多元共生的特征,文明发展阶段亚洲各地东西交汇、商贸物质交流的盛况,从而展现各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成果,10月10日,湘博讲坛特意请来北京珠饰博物馆研究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特聘学术顾问覃春雷为观众带来题为“公元前16世纪-前12世纪的‘全球化’现象— 以叙利亚考古为例”的学术讲座。

    

覃老师从当下的全球化切入,从物质性企业、科技表现、文化表现等多方面分析了当下的全球化体现,并进一步引导观众将关注视线转移到公元前16世纪-前12世纪的“全球化”现象。

为更好地帮助观众后续观展,覃老师首先以一张图表和一张地图切入,宏观地带领观众了解了公元前16世纪-前12世纪的世界格局。随后以特征物质文化元素、原始原材料、出土文献三类研究工具,具体展开论述了叙利亚考古与青铜时代晚期“全球化”现象:叙利亚考古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乌盖利特王国的发现,这一遗址存续于青铜时代末期,乌盖利特遗址文化层从前七千纪中期至前三世纪。由法国考古队1928年发掘。其中发现的戳印、文书、彩陶瓶等诸多文物,分别带有赫梯、古巴比伦、古埃及、迈锡尼、塞浦路斯等多地地域文化元素,实证了在青铜时代晚期“全球化”早已泛起了涟漪。

随后,这一涟漪更是荡开到了这一时期的东方,如在中国的火烧沟、新疆小河、三星堆等地都出土了具有多文化元素交融的器物,可见彼时的商文化和当时的全球化是紧密联系的,而湖南正在商文化的辐射范围内。因此在湖南地区出土了大量别具一格的动物造型的青铜器,这一点或许可以与《诗经·商颂·殷武》中“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的描述互为印证。覃老师更是通过三星堆出土文物与乌盖利特的比较互鉴,提供了更充分的史实依据。

而进入青铜时代末期,即公元前12世纪末,一股“海上民族”风暴席卷地中海、西亚和北非,造成上述地区文明的消亡、衰落和更迭;周人的东进与商王朝的灭亡亦似乎是这场西来风暴在东方的余波,大量外来因素为东方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讲座结束后,覃老师认真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讲座将文明的发展置于历史的时间轴线中,以叙利亚为中心,动态地带领观众回顾了公元前16世纪-前12世纪的“全球化”现象,为观众后续观展以及观察文明的演进都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