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湘博讲坛】第19期欧洲(和中国)绘画中的透视
时 间:2019年1月11日上午(9:30-11:30)
题 目:欧洲(和中国)绘画中的透视
内容简介:
人类视觉有两个特征:第一,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小;第二,当线条与眼睛的距离增加时,平行线似乎会交汇,例如铁轨平行线。线性透视就是一种将人类视觉这个两个特征编译在一起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是西方艺术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欧洲所独有的传统。
线性透视的发明及流行,通常被归结于15世纪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兼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推动,通过使用布鲁内莱斯基的系统,西方艺术家将画面视为透明的窗口,观众通过这扇窗口看到构建的图像世界,所谓“透视”在这里亦表现为“看穿”,这也使得“视觉合理化”成为可能。它将所有随机的视觉感受放在一个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的简单规则之下,使艺术家能够精确地确定对象的相对大小,以将它们与空间中视觉效果的近大远小联系在一起。
克莱纳教授则认为线性透视法的起源应该更早,而非15世纪。他认为透视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标志,但更代表了希腊罗马自然主义的复兴相对于中世纪抽象艺术的胜利。既此,何以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达芬奇在内的这些天才艺术家,都痴迷于展示他们的线性透视知识?线性透视最初的缘起又在何处?它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绘画?在中国绘画中又有着怎样的表现?本期湘博讲坛,荣邀克莱纳教授,带我们一起探索欧洲和中国绘画中透视的奥秘。
主讲人:弗雷德·S.克莱纳 Fred S. Kleiner
地 点: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一楼)
专家简介:
弗雷德·S.克莱纳,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和考古学博士学位,曾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系主任,《美国考古杂志》主编,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与建筑史及考古学专业教授。出版、发表过100多部(篇)关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与建筑的著作、文章以及评论。其著作《加德纳艺术通史》与《罗马艺术史》分别于2001年、2007年获得年度杰出人文社科类大学教材“最佳教材奖”。2002年克莱纳教授获得波士顿大学迈特卡夫优秀教学奖及人文类本科生指导学院奖,两度获得文理学院荣誉计划杰出教学奖。2007年,当选为伦敦文物学会会员。2009年,由于对出版与教学的特别贡献,当选为教材与学术著作者协会会员。
预约方式:网络预约:请访问我馆官方网站、官方APP、微信公众号,在“门票预约”栏目进行预约。
招募人数:听众预约人数300人。
入馆方式:请从讲座通道进入湖南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从省博物馆大门右侧上坡,在博物馆大楼南面入口进入,见下图“湘博讲坛入口”图示),预约人员凭预约成功信息及身份证在入口处登记进入学术报告厅。
注意事项:
1、报告厅开放时间为讲座当天上午8:50—9:30,请预约听众准时到达。9:40将关闭报告厅通道。讲座结束后,听众可从特殊通道直接进入陈列大楼参观。
2、因学术讲座有较强专业性,请勿带12岁以下小孩参加。
3、因故不能按时参加讲坛活动,请在活动开始前取消预约。如预约三次均未到达现场的听众,将在一年内无法预约湖南省博物馆活动。
4、讲座现场请将手机调至静音,请勿随意走动。
特别声明:湖南省博物馆可能采集并使用观众的肖像(仅用于博物馆新闻或教育推广),报名参与本活动即视为同意肖像权的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湖南省博物馆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