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5.18国际博物馆日 | 湘韵新生,千年文明与未来科技的浪漫邂逅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应与时代共振。结合本届主题,湖南博物院紧扣时代脉搏,携手数家机关单位和企业,以“湘韵·新生”主题活动信息通告会为开端,围绕研究深化、数字活化、传播及服务创新三大维度,多角度向公众发布和展示湖南博物院近期成果和未来规划。旨在通过数字化与创新互动,挖掘展示文物内涵、拓展公众服务人群,以多元活动扩大博物馆文化影响力,积极应对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发展挑战,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5月16日上午,由湖南博物院主办的“湘韵·新生”主题活动信息通告会在湖南博物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湖南博物院纪委书记李丽辉,副院长金樊及多位院内专家、合作机构代表出席,中央及省市级30余家媒体到场参与。
科技解码千年文明:马王堆汉墓研究新突破
为响应科技创新驱动这一时代命题,湖南博物院依托科技赋能文化遗产研究。随着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的持续推进,借助现代高清设备的技术支持,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月16日上午,在信息通告会现场,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喻燕姣发布三项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公布绮地“乘云绣”茵席为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织坐垫,该文物自发掘以来长期定名为“枕巾”,经过对文物遣策及挖掘现场文物分布的深入研究,明确其为“茵席”(坐垫)而非“枕巾”;依托现代技术的高精度扫描,在马王堆T形帛画的“帝阍”“神豹”等关键形象中发现多处改绘痕迹;研究识别出双凤“乘云绣”这一新发现的刺绣纹样。
数字活化,汉韵重生:科技重构汉代文明图景
通告会上,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发布“探元计划”项目和“数字汉生活”项目取得的重大成果。以数字技术重构历史脉络,以创新体验打破时空壁垒,开启传统文化+科技交融的新篇章。
“探元计划2024”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发起。在“探元计划2024”的支持下,湖南博物院与北京致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探元计划2024·湖南马王堆丝织文物智能数字仿真复原”项目。该项目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出马王堆丝织文物珍品——西汉直裾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实现我院文物数字化工作中四个“首次”重大创新:
◆ 我院首次毫米级还原马王堆汉墓丝织文物极致工艺;
◆ 我院首次针对马王堆汉墓丝织文物同时实现“修旧如初”和“修旧如旧”两种修复理念;
◆ 我院首次将多项跨领域技术与马王堆汉墓丝织文物研究成果融合使用;
◆ 我院首次真实复现西汉丝织服饰的垂坠质感与动态效果。
该项目积极探寻科技助力中华文化焕发活力的创新范式,呈现了马王堆汉墓丝织文物服饰的细节美感、工艺美感、历史美感与动态美感,为古老丝织文物赋予“数字新生”。
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汉生活”由湖南博物院联合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推进。现场首次面向公众发布“数字汉生活”项目三大核心成果——“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纹样新生”展览、“马王堆新汉隶字体”。这是继2024年1月启动“数字汉生活”IP品牌后,该项目在文物数字化转化领域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马王堆汉墓文化从“库房硬盘”走向“现代生活”的深度实践。
◆ “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基于3000余组汉代漆器、丝织品纹样构建系统性汉代纹样数据库,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经典纹样进行系统采集和数字重建,实现纹样高精度还原、文化寓意解读及二创功能,形成一个可研究、可设计、可传播的资源平台,实现了“文物数字化采集—矢量化提取—纹样标识与二创—产业应用”的闭环模式,是文化数字化领域的标杆案例。
◆ “纹样新生”展即将于湖南博物院开幕。展览分为“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纹样动态演绎、艺术家深度二创作品展示、基于马王堆纹样的非遗作品展示、数字艺术展示、文创快闪”等六大内容,以“狸猫妙妙”为数字导游带领大众沉浸汉代宴饮、华服等场景,观众不仅能在艺术家、非遗大师的解构与重构中感受汉代纹样的独特魅力,更能把千年美学穿在身上、摆在家中,真正实现“让文物走进生活”。
◆ “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即将于6月中旬发布,依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余万字帛书数据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帛书墨迹的左波右磔转化为数字笔锋,精准复现篆隶过渡期“蚕头雁尾、方圆并济”的笔法特征,既保留帛书汉隶的精髓与神韵,又兼容现代字体的规范性与实用性,重现汉字在汉代演变中的美学精髓。
古法今承,湘韵新生:博物院携手多家合作机构守护国宝
通告会现场,湖南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吴镝正式宣布启动“湘韵·新生——国宝守护计划”项目。该项目由湖南博物院携手非遗守护人彭南科、湖南日报、新浪微博、抖音集团、支付宝等合作伙伴,通过非遗技艺复原、数字化传播及跨界合作等多元方式,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吴镝现场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意义、特色、文化价值及后续宣推活动。本次“国宝守护计划”通过复原“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制作过程,以“古法技艺的当代转译”为叙事脉络,聚焦于重现元青花瓷烧制这一传统非遗技艺,致力于构建“研究—制作—传播”的闭环生态,展开一场与古代匠人的跨时空对话,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
湖南博物院联合支付宝花呗,开启“文物守护计划”。本次活动选取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两件湖南博物院“镇馆”文物形象进行二次创意创作,推出花呗“文物守护”主题端内数字皮肤,以及端外文物科普问答系列栏目。将馆藏文物及知识科普融入用户支付、生活等场景,让用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文化养分,传递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文物破圈”。
教育普惠,跨界联动:博物院“文化触角”延伸至公众生活
5月14日至18日,湖南博物院组织文物鉴定专家团队先后前往益阳市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开展公益鉴宝活动,为市民提供免费文物鉴定服务。
5月15日至16日,湖南博物院精心策划“青年专家导赏”系列活动,特邀青年学者、专家为观众领航,探访湖南博物院与梅溪湖艺术博物馆,从青铜文明到楚风汉韵,从三湘四水到天山脚下,解读文物中的文明密码。
5月16日至18日,湖南博物院特别开设“好好学习”公益放映活动,文博学习课程搭配“博物馆探索车”活动,用科技手段诠释文物内涵,以亲身体验感受文化之美,一同打开历史的无限可能。
5月17日至18日,“生活美学”成人及亲子专场活动在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与“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同步开展。成人专场以院藏文物为媒介,通过观摩展品与非遗手工体验,引导观众感受古人雅致生活;亲子专场则面向8-10岁家庭,以趣味互动形式将美学教育融入亲子时光,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湖南博物院四楼博物馆公园举办一系列非遗类互动活动,通过“文物+非遗”焕活的形式,让传统文化走入当代生活。同时,毗邻年嘉湖畔的湖南博物院与烈士公园敞开大门,携手推出馆园融合“瓷韵花语·非遗主题”教育活动,以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为纽带,挖掘青花瓷纹饰与自然花草的奇妙关联,让非遗文化在湖光山色间焕发新彩。
5月18日,湘潭市博物馆举办多媒体教育设备捐赠仪式,湖南博物院合作单位向湘潭市博物馆捐赠多媒体教育设备,并联合推出“博物湘行”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