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用扇的历史源远流长,扇的功能也不断在丰富演变。由最早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的“仪仗扇”,汉以后发展成为生活中生风取凉的“摇风”、“良友”,到唐宋时期,画扇之风蔚行,小小的扇面成为文人骚客施展才情与雅兴的笔墨场,而宋代出现的方便实用的折扇到了明永乐年间经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不仅制扇作坊遍布各地,扇骨、扇面制作精良,扇面书画也广泛流行,遂成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品,且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还有专供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甚至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故而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
扇面画的题材广泛,常用的有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词书法等。其艺术风格及手法与卷轴、册页有所不同。虽然尺幅不大,但由于其形制特殊,尤其折扇上宽下窄、上下边沿为两条弧线,作画时必须匠心独运巧妙布局、小心落墨,于咫尺之中开拓出妙趣盎然的意境。其次,扇面用纸也较特别,纸面光滑,常伴有折痕,如用色纸、金笺、发笺等则落墨设色更难掌握,绝非随意渲染可成。且往往需要一气呵成,涂涂改改即脏。故扇面画的鉴赏,一般以精到工整为上。寥寥数笔兰竹或四五个大字的作品,特别考验功力,非高手不能为。扇面书画对精的要求,胜过了对画家名头大小的要求。小名家的精到扇画,常常胜过大名家的一般之作。
我馆收藏的扇面以清以后的作品为主,题材丰富,山水、花鸟、人物、诗词、书法等皆有佳作,亦不乏名人精品,观众可从中重拾扇面的风雅之趣。
(卢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