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源远流长的历史
1.2 中国服饰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距今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的骨针,针长82毫米,尖端锐利,尾部有穿孔,说明当时已能利用野兽皮或树皮缝制原始的服装。中华服饰文化由此发端。

北京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骨针(旧石器时代)
1.2.1 原始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曾以“丝国”著称于世。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与桑蚕丝织有关的遗物。

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茧壳(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纺织技术处于初始阶段。根据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江西贵溪春秋战国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机的零部件分析,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始腰织机——一种最原始结构简单的织机。在云南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汉代铜制贮贝器的盖子上有一组纺织铸像,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们使用腰机织布的场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腰织机部件(新石器时代)

根据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腰织机部件复原的装置图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纺织场面贮贝器(西汉)【局部图】
从这件青海省同德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服饰样式,即窄袖上衣和半球形膝短裙。

青海同德县巴沟乡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1.2.2 商代
商代的服装大致是上衣与下裳相接成整体。河南省安阳殷墓出土的“玉人像”头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领窄袖衣、腰束绅带、佩带蔽膝,为商代的贵族男子着装形象。其前身腰间所系之物为条象征权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断割之意,后世将其加阔变为蔽膝。

河南安阳殷墓出土的玉人像(商)
从这尊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跪坐玉人”可看出当时的贵族妇女的着装形象。其头戴卷箍形帽,身穿交领过膝云纹绣长袍;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下裳饰有升龙纹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跪坐玉人(商)
1.2.3 西周
商周时期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服饰仍然继续流行。河北宝鸡茹家庄一号墓出土的青铜人都着此服装。铜人的衣服左襟压右襟,对襟略偏右侧。上衣的领宽及肩,作圆角方形。

河北宝鸡茹家庄一号墓出土的穿袍服铜人(西周)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的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可看出,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周贵族服饰复原图
1.2.4 东周
史载东周时期齐国纺织业发达,曾“冠带衣履天下”,然而楚国故地却是迄今出土当时丝织品最多的地区,因楚地有植桑、育蚕的优越地理条件,故成为我国丝织业兴起早、发展快、水平高的重要地区。其品种之丰富,织造之精良,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方古玺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设有专门管理纺织业的机构。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纺织机构的公章(战国)
返回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