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将舉辦建系50周年大會 探讨當代全球背景下的博物館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為紀念建系50周年,将于2016年4月20日至22日舉辦主題為“當代全球背景下的博物館”( The Museum in the Global Contemporary)的慶祝大會,探讨當下博物館界的新問題。
如今,沒有任何博物館能完全偏居一隅,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全球性對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舊的地理霸權和階層正在消除,取而代之是新的全球包容意識,它呼籲尊重、保護和促進博物館理念與運營中的文化特殊性。今日的博物館熟谙它們在今日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博物館所堅守的曆史與暢想的未來在此刻彙聚。
從“當代全球”的視角看待博物館,将對這一行業造成深遠的影響,并帶來根本性的變革。無論是從觀衆、博物館實踐或機構價值的角度,這一視角都是理解多樣性及其所帶來益處的新基點。它将揭示社會不公,為社會與文化行動提供衡量基準與靈感。它将改變我們對媒介、聯系、合作與延伸活動的看法。它将改變一切,即便是最小型博物館的未來也将因此改變。它開創了新的對話。
10年前,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為紀念建系40周年時舉辦了主題為“博物館:一個世界性論壇”的慶祝大會。這次會議标志着博物館學研究彙合成為一個一緻的全球性領域。這次會議最終出版了《博物館革命》一書,該書探讨了博物館如何為世界帶來改變,同時自身如何改變。此次50周年大會主題鎖定“當代全球背景下的博物館”。何為“當代全球”,大會官網對此做出了解釋,“當代全球的概念借自當代藝術,舊的藝術霸權已被全球性的參與所取代,全球性參與尊重不同地域的多元實踐,将當代藝術視為對當今社會的參與。”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對“當代全球背景下的博物館”這一主題進行了闡釋。
人與物的流動性
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當代社會中新産生的流動性所帶來的影響和機遇。人們的文化距離不斷拉近,因而更能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實現共存。但是,人們的遷徙與流動造成了一些複雜情況。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充斥着人口遷移、經濟移民、難民庇護等問題。在人口結構的變化、社交媒體和外交政策的共同影響下,民族主義情緒上升,政治極端主義和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加劇。全球資本主義催生了新的權力結構,企業逃避責任、新殖民主義和文化改革同質化等問題也随之産生。博物館通過在推動社會和諧與融合、保護身份認同、文化交流與文化外交等方面積極作為,直面上述問題。同時通過支援被剝奪的團體挑戰多數人政治,積極支持藏品流動與開放的新方式,博物館界開創了新的國際合作方式。博物館雖然極少能在國際熱點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它們對社區有着重要影響。在如今這個複雜多變的移動世界,又會有哪些模式、創新理念和機遇出現呢?
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
當代全球化不僅僅帶來了流動性,也影響了人們的認知。它對博物館的理念構想、管理、日常運營都造成了新的影響。它為全球文化機構踐行職業化與标準化,以及實踐模式與博物館學研究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語境,讓博物館與遺産機構的從業者和社區逐漸意識到特色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全球化和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威脅。當代全球化揭示了旅遊業和文化遺産業所遭受的損害,并呼籲新的參與模式。如今在全球範圍内,去認識、理解某個距離遙遠,處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其他個體已不是天方夜譚。異域他者已被取代,世界也逐漸走向人性化。整個世界已不再按照主流的西方文化模式被解讀或理解。在國際政治語境下,新的全球文化意識在人口少數民族中湧現。全球性的關注度讓更廣泛的觀衆群體看到了社會不公、原住民權力、種族和宗教歧視等問題。如果博物館獲得了全球關注度,那麼它們能在何種程度上傳播構建于本地文化價值觀的和平與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呢?它們又在何種程度上能為世界政治提供一個可以替代的世界觀呢?
展示與觀衆的概念化
當代全球化同樣改變了人們看待博物館媒體、觀衆和市場的方式。如今,城市展覽可以制作成app,全球通用;本地的借展計劃可以實現全球目标;實體藏品可以通過虛拟和增強現實技術讓觀衆體驗;臨時展覽還可以發起衆籌項目等等。随着觀衆化身參與者和倡議者,本地觀衆也可以成為全球化延伸的媒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如今都可以接觸到專業的指點。很少有觀衆被隔離于世界媒體之外,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博物館的職責又将如何改變?一個地方項目潛在的全球影響力又将如何改變這一項目的構思與規模?
此次會議面向博物館學者、專業人士、學生征文,歡迎參會者結合各自的實踐或研究探讨當下的博物館。除論文外,大會還鼓勵參會者提交方案、電影、參與表演、藝術品、裝置藝術、展覽、數字及在線作品等。投稿截止日期為2015年11月30日,詳情敬請關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官網。
(謝穎 譯自英國萊斯特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