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回眸

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
2019.11.10 -
2019.11.30

书于竹帛,对今人而言是新鲜而陌生的事,我们认识它始于20世纪初的考古发现,但在纸张普及以前却是书手的日常。从已出土的简帛来看,时段跨越战国至魏晋近千年,这一时期恰恰是原有书法体系因墨迹缺失而选用金文、碑刻等代替的时段。清代碑学将“金石气”纳入到书法的审美体系,且不论功过,它对当下的习书者从审美趣味到对于范本的选择,依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而现在面对数量巨大、风格多样的简帛书法墨迹,我们看到了改写书法史的可能。它真实记载了书手的书写习惯、书写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的书写工具和方式都影响着书写的效果。已有的书法理论体系已很难诠释简帛书法中字体演变的复杂性、章法布局的时代特征,我们只有抛开传统认知,不抱任何意见地沉浸其中,才能感受简帛书法的美。
本展览旨在尽可能还原简帛书法本身的多样性、丰富性,勾勒战国至魏晋时期简帛书法的大致发展历程,开启中国书法艺术新的思考。

新时代的中国: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专题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艺术大厅
2019.10.01 -
2019.10.31

“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专题展”是9月12日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活动的主题展览。

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二厅
2019.08.28 -
2019.10.30

徐悲鸿是近现代绘画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周令钊、戴泽都是由徐悲鸿聘请到中央美院任教,他们始终坚持徐悲鸿开创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方向。三位先生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20世纪中国美术先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者。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周令钊、戴泽等8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学院“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一周年,并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特举办“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共组织全国公私机构所藏300余件展品参展,力图用徐悲鸿、周令钊、戴泽三位关系紧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作品、艺术主张以及存留的历史资料,来展现他们在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美育精神作出生动的实证。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使公众对三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高尚品质有更为深切直观的体会,从而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
2019.07.10 -
2019.08.08

张继陶,193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定居于台湾。1949年去往台湾,先后毕业于兵工学校和军官外语学校。1976年,师从台湾著名陶艺家林葆家先生学习陶艺,从此便俯首于陶艺创作中。张继陶先生始终遵循师父“陶艺生活美学”的理念,其作品融合“古”与“今”,贯通“美”与“用”,多以中国传统古典器形为基础,结合现代陶瓷的实用技能与造型,搭配独具个人特色的釉彩,充分展现生活创意巧思与文化美学。
2014年11月,张继陶先生向湖南省博物馆捐赠其创作生涯中代表性的陶艺作品75套(99件),既有与文字书画巧妙结合的陶瓷板画,又有灵活多变的动物群像类陶瓷雕塑,更有釉彩幻千的色釉瓷。这批作品凝结了张继陶先生对生活的感悟,承载了其创作多年的寻真心境,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为我们带来一场现代陶艺的文化大餐。
 

楚骚回响——刘一原水墨艺术展

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
2019.06.15 -
2019.06.30

刘一原的现代水墨艺术创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近半个世纪以“心象”、“点线”、“感时” 为关键词的现代水墨艺术实践,为中国画坛提供了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当代水墨叙事。刘一原立足本土生存体验,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澄怀味道”、“以形媚道”的水墨艺术方式,以悟对和反省的姿态面对当今之生活世界。他19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作品,沿用宋、元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因心造境”、“以手运心”的创作方法,发挥笔墨的书写性特质,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融入到形象和笔墨之中,表达人在“现代性”之后所生发的诸多生存感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他的作品是关注中国文化当代转型问题的理论家、批评家们研究的对象。一直以来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不断揭示刘一原作品的历史感、现实性及其创作方法论特色,为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实践开拓了新的起点。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

湖南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2019.05.18 -
2021.05.18

瓷器上出现绘画装饰,目前发现最早为三国时期南京地区的褐彩瓷绘,题材多为羽人、瑞兽,应与当地信仰和葬俗有关。这种特殊瓷画到西晋就消失了,以后的几百年瓷器上没有绘画装饰。
直到唐代长沙窑,瓷器绘画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长沙窑绘画的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少量山水、人物、建筑、云气等。长沙窑首次运用褐、绿、红三彩作画,标志着瓷器绘画进入了多彩时代。
    宋代宫廷贵族仍然崇尚素瓷,瓷器绘画装饰以民间窑场为主,北方磁州窑和南方吉州窑是最优秀的代表。迨至元代,南北的绘画技艺汇聚景德镇,使之出现了令人惊艳的元青花。
    明清时期是彩绘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除继承前代的绘画技艺外,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浅绛彩、釉下五彩等新品种层出不穷,花鸟、人物、山水绘画技艺越发精湛。官窑绘画规矩严谨,民窑绘画随性洒脱。
瓷因画而灵动,画因瓷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