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回眸
众流归海——明清时期的人物图像与文化融合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 2021.03.18 - 2021.06.18 在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结构中,儒、道、释是三种互补共生的知识体系和文化源流。自先秦至汉滥觞以来,它们从彼此的排斥冲突到相互的吸纳渗透,再到整体的融会贯通,在持续的历史互动中走向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明清时期,儒、道、释在延续各自传统的同时,实现了三家在内涵和物质形态上的融合,其中以各种人物画、造像、雕刻及文学图像的流行尤为明显。这些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视觉文化,形象地勾勒了明清时期社会文化、审美趣味与精神生活世俗化、日常化的重要历史特征。它们像“文化基因”一样根植于历史深处,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清时期儒道释三家既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又达到了三家合流的境界,就在于它们对于开放包容、和谐共生之道的追求。同时,儒道释三家融通发展所体现的内在超越性,赋予了中华文化一种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成为其数千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共同回望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做到去芜存菁,古为今用,为实现中华文化新的创造和生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提供精神动力。 |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 2021.03.16 - 2021.05.05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是“桃源工”系列展之刺绣篇。“桃源工”系列展由我馆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分刺绣篇和木雕篇两个篇章先后推出,是我馆与地方政府的首个联合办展。“桃源工”系列展以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和桃源木雕为切入点,旨在反映深厚的湖湘区域文明,是我馆“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遴选170余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通过对其题材造型、绣技特点及绣品功用等视觉化的展示,力求精准诠释桃源刺绣深厚的绣技造诣、独有的美术特质和由来已久的桃源刺绣民俗和礼仪,解析桃源这方土地上民众独特的审美情趣,管窥湖湘地域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进程中的勤劳智慧与精神追求,进而领略湖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
方力钧版画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一厅、二厅 2021.01.29 - 2021.03.01 湖南省博物馆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契合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的定位,彰显文史,荟萃艺术。以期通过研究和策划一系列的现当代艺术展览,逐步实现贯通古今的现代化展陈体系。 “方力钧版画”展以时间为基本脉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梳理方力钧1982年首次创作的版画至2020年的新作,借助132件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来反映方力钧在不同阶段的艺术探索。此次展览不仅仅是方力钧从事版画创作38年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一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成长史,所极具典型化的一个缩影。策展人按照时间顺序,将方力钧的版画作品划分为四个转折时期:一、朦胧期(1982—1984)二、沉寂期(1985—1994)三、觉醒期(1995—1998)四、突破期(1999年至今)。方力钧的艺术之路始于版画,版画创作思维是他一切艺术形式的本源。但是,人们所熟知的却是他作为当代艺术符号化的油画作品。相信通过此次展览的举办,我们可以对方力钧的个人艺术成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力钧的艺术创作形式多样,涉及油画、版画、水墨、装置、陶艺等,部分作品已凝结成具有象征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并引领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舞台。他的版画以大结构、大场域、大制作的形式,拓宽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概念和语言,凸显了艺术本体的个性、张力及时代图示,画面充满了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文化担当。 |
烟云尽态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湖南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2021.01.22 - 2021.05.30 《三希堂法帖》始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历敕命梁诗正、蒋溥等人历时七年从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里的历代书法名迹中甄编、摹刻而成。其中收录了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爱”——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后,乾隆于北海公园中特建“阅古楼”以储帖石,又题“烟云尽态”四字榜书及七言诗以附之,足见珍视程度。 其所收之帖,上起魏晋,下至晚明,几乎囊括了《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等明代丛帖内的所有墨迹珍品。一些原迹或毁或失,今天已无法见到,如钟繇《荐季直表》、王献之《送梨帖》、赵孟頫《纨扇赋》等,幸赖此刻“勾魂摄魄”之术,留存“下真迹一等”之貌。 此套法帖卷帙浩繁、鉴选严格、摹刻精良、规模宏大,汇集名家135位、法书340件、题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编32卷,刻石495块,镌字9万余个,堪称刻帖之翘楚,乃“艺苑之钜观、墨林之极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湖南省博物馆书画碑帖藏品丰富,不乏珍品。适值岁末年初,我们精心挑选馆藏《三希堂法帖》系列善本,策划本展,以飨观众,尚祈方家教正。 |
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特展二厅 2020.10.15 - 2021.01.15 宋朝文人雅士大多饱读诗书,兼济世之志与独善之心。儒家的平和谦恭、道家的清净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使得他们无论得志或失意,都能表现从容气度,不追求权利与财富,重视生活的品味与情趣,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 居庙堂之高,则“先忧后乐”,尽展治国平天下之雄心壮志;面对生活与仕途的起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内心的平静。闲暇之余,放慢心情,向往自然,从容享受生活,思考人生。 抚琴对棋,写书作画,饮茶品酒,插花熏香,玩古雅聚,作为一种风雅的生活范式与文化现象,令一代代后人追慕、效仿。 宋朝的文人雅士,已活成我们一千多年来理想中的模样。 |
秘鲁古代文明展——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特展一厅 2020.09.26 - 2021.01.05 在遥远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西部,有一个神秘国度——秘鲁,安第斯山纵贯南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印第安原住民和后来移民,创造出绚烂多姿,令人无尽遐想的悠久文明。 秘鲁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3000 年前,亚洲蒙古人种穿越白令海峡,来到这片土地后,经过漫长发展历程,最终创建印加帝国,把秘鲁古代文明乃至整个安第斯地区文明,推向发展最高峰。以秘鲁为中心的印加帝国,虽然湮没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之下,但她留给人类文明史的印记,以及印第安人关于祖先的记忆,将恒久地存留在人们心中。秘鲁古代文明是安第斯地区文明体系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那些雄伟的巨石建筑、精美的纺织品、多彩的陶器和精致的金银制品中,窥见文明缔造者的胸襟与气魄,感受到他们坚韧的族群性格和饱满的精神世界,以及虔诚的神灵信仰。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透过本次展览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领略秘鲁古代文明的神奇烂漫与璀璨辉煌,一道去寻找那令人激情澎湃的印加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