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湘博讲坛 第79期 我们的绘画:从油画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话语谈起

news_publish_date: 
2023-02-13 14:17
news_author: 
文/崔伯玺 图/谢天
Body: 

2月5日,第79期湘博讲坛在湖南博物院举行。“根基——2022第八届艺术长沙”策展人孙冬冬、参展艺术家苏新平以“我们的绘画:从油画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话语谈起”为主题,以苏新平的艺术实践为例,展开现场对谈。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陈叙良出席讲座并担任讲座主持人。

讲座现场

首先,孙冬冬提到了在策展之初,如何将几位艺术家的作品用同一种主题串联起来,是他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表示,“油画”作为几位艺术家作品的一个共性,被他发掘和捕捉之后,使他又对油画认知展开了思考。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叙事中,有过一次关于艺术媒介的“正名”,即20世纪上半叶普遍被使用的“洋画”或者“西画”的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地被基于材料特征的“油画”称谓所取代。称谓的改变虽一字之差,但后者的命名方式,在认识论层面,将油画在中国的推广、传播、实践,以及对应的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改造与建设,理解为我们从学习先进文化走向孕育文化自新的践行过程。如何诠释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化进程,或者进一步说,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现代美术之间的历史连续性,正是“根基——2022第八届艺术长沙”聚焦与思考的议题。

随后,孙冬冬以策展人身份为观众介绍了参展的三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主题风格,并就苏新平的作品探讨了油画与中国绘画的关系。早在从事油画创作之前,苏新平已经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版画艺术家,通过他在版画艺术中所展现出的对于“绘画”的热忱,可以发现,苏新平一直都以开放的媒介态度,面对自己的艺术活动,无论版画,还是油画,分殊的媒介经验,受到一种更为宏观与延绵的艺术精神的感召与统摄。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人文传统,也是苏新平反照与评判自身艺术价值的历史坐标。苏新平也在对谈中浅谈了他从木刻版画转向石刻版画的契机,并分享了他艺术实践的心得和作品背后的对自我的表达。

观众提问

对谈结束后,孙冬冬和苏新平就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