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讲座回顾】商代青铜盘:艺术、技术与分期共赏
主讲人:苏荣誉
时间:2022年5月27日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
为配合“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特展, 5月27日,湘博讲坛特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苏荣誉,带来了题为“商代青铜盘:艺术、技术与分期共赏”的讲座。
盘是古今习用的日常器具。自新石器时期开始,盘成为表现美的载体,继之成为承载精神内涵的尊贵的随葬品。其形制为浅腹圆形的容器,新石器时代的陶盘,大小不等,有平底直壁和弧形壁的区别,以襄汾陶寺文化墓葬出土的内壁彩绘盘龙纹彩陶最精致,其功能已非实用而成为礼器或葬器。青铜时代早期的二里头文化尚未见青铜盘,但早商时期的二里岗上层的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均有出土青铜盘,这两处各出土两件青铜盘。有商一代,出土的青铜盘数量相对较少,以至于讨论青铜器分期和时代特征中,盘往往被忽视,对其研究颇为薄弱。本次讲座围绕商代青铜盘的演变,以时间为纲,分为“早商盘”“中商盘”“晚商盘”,兼及“西周盘”,带领观众跨域千年,去领略“盘”的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
早商盘
讲座从新石器时期陶盘的发现开始讨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盘多绘有彩绘鱼纹等图案。以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盘可得知,盘在创造的最初是实用器,纹饰上以绳纹为主,多直壁、外弧,装饰上出现神面和鱼的图案,并占据很大比重,后期的几何纹就是来源于鱼纹。这一阶段陶盘最大的变化出自陶寺文化,陶寺文化早于二里头文化。陶寺遗址中出现大量彩绘陶器,彩绘是相当一致的盘龙纹,彩绘厚重,为礼器,礼制也就可以上溯到陶寺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青铜时代的开始,在此阶段出现了装饰复杂的器物。盘于二里头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商代早期便出现青铜盘,但数量不多,仅在高等级墓中出现。步入商代后青铜盘器型高大,同时类型增多,技艺上延续先例,但有所兴革和创新,大致而言是较为复杂的。铸形是由范构成,为三块范分型,在圈足和腹部上也要有成形浇筑的浇口直接贴到圈足上。盘定型后口沿变宽,有纹饰装饰,纹饰浮凸贴在器表,圈足不高。凸弦纹连接透孔。技艺上是两块范接在一起,技艺高超只有在纹饰带上才能看到披缝,剩余部位的披缝是用磨石仔细打磨掉了,打磨下来的铜直接被回收利用。早商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和装饰直接影响了后世发展。
中商盘
铜盘在商中期得以发展,于盘内进行装饰,但格式较固定,纹饰上多为龟鱼纹。中商是近些年才被明确的时期,中商历经多次迁徙,都城遗址至今也未能确定下来。也是在这一阶段,青铜器发展是发散性的,分布范围宽广,长江流域出现大批南方风格青铜器。这一发展周期的青铜器铸造重视内部装饰,这一特性可追溯至仰韶时代,安阳武官村M259:4是代表性器物,于盘内进行装饰,涡纹为底,四周饰鱼纹,而这也开创了中商青铜盘的基本格局。城固龙头火疙瘩形制也与其相符,纹饰亦接近。从以上两件器物中大致可推出中商早期青铜盘的特性。
在这一阶段兽面纹真正出现,石楼桃花者出自晋陕高原,折沿厚唇,高圈足,内部涡纹和鱼纹相组合,腹部是兽面纹,呈兽面纹早期特征。苏教授推测:晋陕高原同长江流域相隔甚远而有相近的纹饰,或可认为二者是在同一地区进行铸造。但也有所不同,石楼桃花者口沿下设有贯耳,功能尚不能确定。轻剑张家坬出土青铜盘同石楼桃花者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纹饰上把涡纹替换为龟纹。
晚商盘
殷墟是典型的晚商文化,已研究的较为充分。殷墟妇好墓M5:853是代表性器物,宽折沿,厚唇,圈足较高,保留了一定的中商时代风格,继续发展延续了装饰着重盘内的传统。妇好墓M5:777也是早期繁荣时期的重要例证,盘内刻有铭文。可以说晚商早期装饰较为繁华,盘内底多饰蟠龙纹,内壁以绘鱼鸟兽为主。核心是龙纹和鱼纹,较商代中期的龟、鱼纹,既有变易,也有联系。格局由简到繁,达到了青铜铸造史上的高峰。但物极必反,商晚期末端,开始了趋简的转向至晚期装饰简化,在艺术上有所衰落。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兽面纹盘为例,晚商晚期腹部纹饰逐渐消失,腹内已经没有纹饰,腹外和圈足平铺纹饰加以浮雕牺首。器表和圈足装饰在外,圈足露出局部本体,是金黄色,即青铜本色,而纹饰不显。一方面,在纹线中填入颜色表现纹饰;另一方面,在素面部分彩绘衬托纹饰。
对于晚期技艺上的衰颓,苏教授推测:是因为中商时期兴起的南方青铜器铸造工匠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性,但是对于工艺的精致性不那么关注,但造型的优美、匀称和装饰的华丽是其追求目标。武丁南征后,将大量工匠迁至殷墟制造场,技艺上相互交流,这也使得晚商初期青铜业极度繁荣。但随着这批工匠的老去,安阳的青铜器也随之失去了活力,缺乏生气。
西周盘
西周早期青铜盘承续变化,保有装饰的遗风,盘壁出现双耳。中期铸铭,把青铜器作为铭文的载体。晚期的一个取向为实用性,另一个重要取向是出现超玩物发展的趋势,极为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