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新闻】“中华文明系列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在湖南省博物馆盛大开幕
12月30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主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株洲市博物馆、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慈利县博物馆、双峰县文物局协办的中华文明系列原创贺岁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在湖南省博物馆艺术大厅隆重开幕。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物局、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等相关领导,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党史陈列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株洲市博物馆、宁乡市炭河里遗址管理处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湖南省博物馆理事、高级会员,新闻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出席开幕式。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段晓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鹏先后致辞。
本次展览荟萃了280余件(套)青铜器珍品,既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多宝藏,也有湖南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典藏青铜瑰宝。它们是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中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以及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向观众诠释、展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
第一部分“王的时代”,表现了随着合范法等铸造工艺的发展,青铜礼器日渐规范化、规模化,到商周之际成建制出现,这不仅是“青铜时代”的崛起,也是中国社会仪礼、仪轨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西周早期发展了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分封制)、礼乐制度及井田制等制度,周王为天下共主,依次下行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家国同构”的稳定结构就此成形。青铜器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并记录了这些制度。到了西周中后期及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渐渐衰弱,“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僭礼用器、造器屡见不鲜。各诸侯国都发展出了具有本土艺术特色的青铜器,出现了青铜冶铸的再度繁荣。
祀(祭祀)与戎(战争),是邦国、王国乃至皇朝政治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国之大事”通过一系列反映祭祀和征战的器物,说明了“礼”与“兵”是早期青铜器的主要功用。自商周时代始,逐步确立了以鼎、钟为核心礼器的“列鼎制度”和“乐悬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皇权政体。即使后世青铜器功能不断延展,青铜器依然具备超乎器物之上的制度文化意义。
第三部分“庙堂之下”主要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和体现贵族日常生活的佩剑、铜镜、铜印、铜车马饰等青铜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士大夫、家臣及新兴军功贵族势力的不断壮大,青铜器的使用制度也向前发展,礼器原有的神圣性与专属性被打破,青铜器除了应用于庙堂、国事,也更为广泛地出现在贵族阶层的家族祭祀、宴饮、射御、畋猎等诸多场合。与此同时,青铜小件等日用品也流行于世,进一步延伸了青铜器的世俗用途。
第四部分“古典余辉”,则着重展现了自汉至唐,青铜器制造技术继续向前发展,青铜器也一直紧随时代思潮,融合发展出新的特征,例如体现汉代神仙思想的博山炉,反映民族融汇及东西交流、具有异域风情的青铜器,还有青铜造像等。到了宋代,随着以“再现三代”为目的的文化复古运动兴起,确立了仿古铜器为宗祠祭祀用器,再次出现了铜器制造高峰。经过元、明、清的传承和发展,新出了宣德炉等铜器品类,铜制日用器及清玩小件也更为普及。“吉金”穿越古典时代的辉光映照,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