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博物馆能为学校群体做些什么?

news_publish_date: 
2013-10-22 15:12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针对学校设计有项目活动。尽管这些项目主题各异、出发点不同、经费来源不同、创收状况不同、受众数量不同……但优秀的博物馆项目往往都有共通之处。本文即探讨了实地参观、课后活动、走进课堂、可租借工具箱、远程学习等不同类型学校项目的核心要素与注意事项,以期为博物馆项目的设计和执行提供参考。

  1. 实地参观
    
  学生纯游玩性质的外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理应享受欢乐,这无可厚非,但不容争辩的现状是,学生有组织的校外活动似乎都必须与其课程或考试科目相关联。因此,博物馆若想让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将博物馆实地参观纳入计划,除了声明自己有别于常规正式教育的独特价值外,还必须强调其项目与学生所学课程的相关性。

  博物馆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视觉思维”导览模式(即由讲解员带领学生对展品进行欣赏和思考),“先自助参观、后集体讨论”模式,“现场问答”模式等等。优秀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会根据展览的内容、环境,学生团体的年龄、人数、参观时长等具体因素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模式。

  以动手操作为特色的“工作室”参观体验也是众多博物馆常见且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将刚从展厅学到的知识或技能付诸实践,如自创绘画、建筑设计、制作手工艺品等。学生可将作品带回家留念或者留在博物馆供其他观众欣赏。除以上提及的参观和动手项目,博物馆还可为学生设计讲故事、朗诵、做游戏等活动。总之,博物馆能为学校团体提供的学习机会是无穷无尽的。

  博物馆在学生实地参观相关的项目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项目研发须尽量提早,综合学校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意见;

  • 在学生到馆之前与教师保持联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根据学生特点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 清晰说明项目与学校课程及科目学术标准的相关性;

  • 预留充分的时间并高效使用;

  • 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保证每组学生人数不超过25个;

  • 工作人员或志愿者需提前接受系统培训,具备多种交流技能与多样学习风格,能随机应变;

  • 设计与项目内容紧密相关的动手活动;

  • 为学生和教师准备参观前过渡区;

  • 为学生预留参观后“学习消化”时间;

  • 对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运用于今后的项目中去。

  2. 课后项目
    
  美国学校放学时间为下午3点,这距离家长下班“接管”他们至少还有3个小时的时间。博物馆能为学生安全且有收获地渡过这段课后时间做出哪些贡献?很多博物馆都为此做出了尝试,其中有些选择向家长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另有一部分则完全依靠政府、企业或个人资助,对外提供免费项目。据美国博物馆经验,依靠这些项目创收有些不切实际,因为项目的开发、执行和管理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位于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博物馆在课外项目等学校-博物馆合作方面就树立了很好的典范。纽瓦克博物馆通过政府筹资和向家长收取少量费用,为一公立学校区的3所小学创办了“3——6点黄金时间”课后项目。该项目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大纲相结合,设立有展厅导览、健康户外娱乐、社区服务等活动,每天约有200名学生参加。新泽西州特批该项目为“学生课后托管项目”,并为此专门另聘21名工作人员。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也可从职业发展、特别活动等延伸项目中受益。

  据该项目负责人泰德•琳达介绍,该项目对博物馆教育使命的实现意义非凡,尽管博物馆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但喜人的评估结果鼓舞他们继续走下去。“我们这个项目除了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课外活动场所外,对学生的阅读和其他课程也有促进作用。家长和其他公众都很喜欢与博物馆的这种联系,他们在欣赏藏品的同时,也感谢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方面做出的努力。”

  博物馆在学生课后项目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课程设计精益求精,综合教师、管理人员、社区领导、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

  • 依据政策规定,配备充足、合格的工作人员,严格筛选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

  • 安排专人不断筹资;

  • 设置充足、安全且有扩展空间的场地;

  • 制定经测试和实际操作的紧急事件处理程序;

  • 安排管理者、青年委员会、律师等对项目进行监管;

  • 利用成熟的评估体制对项目进行长期、全面的评估。

  3. 课堂展示

  博物馆教育人员可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各式与学校课程相关的介绍活动,如应教师要求,展示和讲解藏品模型或图片;介绍可留借给学生使用的“博物馆百宝箱”;特殊装扮后以某历史人物的身份表演或讲演等。展示内容可以独立于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展览,也可以作为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在学生实地参观之前进行。

  位于巴尔的摩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即是参观前课堂展示的践行者。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走进周边50英里(约合80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在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之前提供“参观前课程”,为其实地参观及参加“手工坊”等体验活动做充分准备。据该项目的负责人阿曼达•柯戴克介绍,“‘走进课堂’活动会让学生在达到博物馆后感到更舒服,特别是当课堂展示和博物馆导览为同一人时。另外,如果他们在实地参观前就已经通过复制品或图片对展品有所了解,他们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愉悦、更轻松地吸收和掌握新信息。”

  博物馆在课堂展示项目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设计,在确立主题方面等方面征求教师的意见;

  • 清晰说明项目与各领域学术标准及学校课程大纲的相关性;

  • 周密计划,在遵守学校安排的基础上,最大化利用课堂时间;

  • 准备藏品复制品、放大图片、服饰等材料;

  • 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性思考及知识应用的教学活动;

  • 提前向教师提供展示内容大纲,课前准备及课后延伸学习建议,深入学习资源列表等;

  • 所设计的项目能够根据学生人数灵活调整;

  • 评估。

  4. 可租借工具箱

  博物馆期望能为尽可能多的学校提供服务,但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并不是都能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若乘车超过一小时,学校也不大可能安排学生赴博物馆参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博物馆的教育人员提出了“盒子里的博物馆”概念。这一理念至今已践行多年,形式也从最初的“神奇的橡皮桶”发展到了今天与教师联合精心设计的各类内容、风格各异的容器。

  但此类工具箱也存在缺陷,比如使用博物馆工具箱的学校很有可能从来不会实地参观博物馆;再比如租借工具箱的学校往往距离遥远,博物馆工作人员运输工具箱、进行介绍和展示、后期维修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就为50英里以外的学校租借工具箱。虽然这个项目费时费力,但博物馆认为这类资源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对那些鲜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的学生而言。

  博物馆在可租借工具箱的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简明表述目的;

  • 清晰说明项目与各领域学术标准及学校课程大纲的相关性;

  • 清晰说明博物馆提供的工具箱内每个物件对丰富知识/提高技能的价值;

  • 附带工具箱使用说明书及使用时间、适用人数、重点关注等方面建议;

  • 工具箱内的复制品、图片等材料应结实耐用,适宜动手操作;

  • 设计可激发学生创造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活动;

  • 为教师提供延伸学习资源表;

  • 制作供外借和归还时使用的工具箱内容清单;

  • 工具箱(容器)应结实耐用,易于运输,且不会对内部物件产生污染。

  5. 远程学习项目

  远程学习项目是为了让地理上分隔两地的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可听可闻可视,其核心是技术。正因为技术设备耗资较高,这类项目在开发伊始很少有博物馆有资力承受。但一经尝试,博物馆就发现它惊人的优势——无需长途跋涉,教育人员就可以将演示内容传达给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其他观众。

  远程学习项目在受益人数、便携性、成本和使用便捷性方面都优势显著。最初,博物馆可能只能用一个终端设备进行某展览的展厅内导赏,但如今,随着无线技术的成熟及设备便携性的提高,博物馆只需网络摄像头、麦克风、网络会议软件,即可对电脑教室的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远程展示。纽约州立历史协会远程学习项目开发人乔恩•布兴格尔赞誉说:“这些技术为小型、地理偏远及冬天必须关闭的博物馆提高受众数量开辟了全新的方式。另外,这些网络平台还具备无限的互动功能,使用者可在线分享文本和视频资料,提问交流,或在项目策划人的引导下进入某个特定网站。通过这种非传统教育方式,我们能够填补学校教育空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的影响。”

  博物馆在远程学习项目的开发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在设计中纳入潜在目标观众的意见;

  • 清晰说明项目与各领域学术标准及学校课程大纲的相关性;

  • 对用户设备需求和项目的有效性进行宣传推广;

  • 内容趣味性强,可使用馆藏中较为奇特的藏品;

  • 打破常规开展互动;

  • 甄选有活力的项目领导者;

  • 与教师交流,了解他们的期待;

  • 向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包括在线课程课前和课后安排的建议;

  • 评估。

  6. 与其他活动合作

  博物馆可与一些具备一定规模,有固定运行模式,且有稳定资金来源的活动组织(如科学竞赛、全国历史日竞赛等)合作,也可采纳这些活动成熟的套路,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来开展自己的项目,从而扩大博物馆资源的受众范围。如此一来,大量对此类全国性竞赛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和教师会将目光转向博物馆,进而开始有意识地参观博物馆和使用博物馆提供的资源。

  博物馆在与其他活动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清晰界定博物馆与合作组织各自的责任;

  • 清晰说明项目与各领域学术标准及学校课程大纲的相关性;

  • 与本地区的文化机构合作开发项目资源,向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和教师重点宣传博物馆和当地社区的资源;

  • 评估。

  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0年前,博物馆只需向学校邮寄一份宣传册就可能很快接到校方的电话,但现在这种方法已不大可行了,我们需要全新的思维方式。只有从一开始就邀请教师参与,在推广时向其说明该项目对学生的裨益,他们才会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校方管理人注重结果,他们期待看到的是这些项目让学生收获到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对学习成绩有所促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许可学生参与项目并配合满足项目需要。

  博物馆应积极寻求和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此,中大西洋博物馆协会和美国博物馆协会分别组织专会讨论理想的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关系,并归纳出如下几条建议:

  • 勿照搬课堂教学,打造与课堂不同的学习体验;

  • 了解目标学校许可实地参观的程序;

  • 了解学校课程大纲,找到博物馆的切入点;

  • 制定标准,申明标准,并严格遵守;

  • 了解学校正在使用的资源,如课本等;

  • 系统化地展示博物馆可提供的资源及对学校教学大纲的完善价值;

  • 了解受众及其需求,寻求交汇点;

  • 向教师提供资源并帮助他们获取资源;

  • 在学校团体参观前,对学生需求进行评估;

  • 获取每个学校的联系信息;

  • 与教师取得联系;

  • 授权给在项目一线工作的人员;

  • 吸纳教师进入顾问委员会,并参加学校中类似的组织;

  • 邀请教师参与博物馆研讨会并了解其体验;

  • 清楚博物馆优势;

  • 创造安全的学习空间;

  • 对博物馆体验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影响力的证明;

  • 组织性强;

  • 变通性,准备后备方案;

  • 低价或免费向学校提供博物馆空间。

(Kim Fortney著,李慧君编译自美国《博物馆》杂志2011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