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隆重开幕

news_publish_date: 
2018-01-29 11:02
news_author: 
李叶/文 毕枫/图
Body: 

  湖南省博物馆2018开年原创大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以下简称“中意展”)于12619:30,在省博物馆艺术大厅盛大开幕。作为新年献礼特展,中意展以物溯源,通过强大专业的策展团队,别出心裁的策划思路,新颖巧妙的展陈设计,从“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来而不往非礼也”五大部分,为观众讲述一段多元共生的中西文化交融故事,带领观众体验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时空旅行,感受一次影响世界的深刻变革。

 

  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相关领导,近50家国内外文博机构的领导、同仁,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相关领导、专家,以及博物馆理事、高级会员、媒体代表等逾300人应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仪式上,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主策展人李军,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馆长安德里亚·贝里尼,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先后发表讲话。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在开幕式上讲话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主持开幕式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在致辞中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外交流话题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而“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展览正是从文化艺术层面出发,聚焦于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在全球近50家博物馆精心挑选包含罗马女神雕塑、庞贝壁画、马可·波罗遗嘱原件、耕稼图、新会木美人在内的250余件(组)展品,讲述13到16世纪中意交流的故事,用实物资料来印证中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融互生,恰与当前热点话题相互映照和呼应。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主策展人李军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时期,中国和罗马帝国相互把对方视作日出与日落之地。两千多年来,尤其是我们展览所聚焦的13至16世纪,东方与西方的频繁交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观,但它们不再是自然界的日出日落,而是人类文明最瑰丽的花朵,也就是本次展览所展示的展品。这些展品有的是马可波罗们当年在中国看到的,有的是马可波罗们带回欧洲去的,有的是马可波罗们带回去的东西作为灵感来源而再生产的东西,有的是马可波罗们留下的东西,有的是马可波罗们留下的东西作为源泉而衍生的东西,这些东西——用它们的本义——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直到有一天,直到今天,它们跨越重洋,跨越时间,跨越国界,跨越三大洲七大海,汇聚在一起,汇聚在这里,汇聚在此时此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主策展人李军在开幕式上讲话

    

嘉宾上台祝酒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聚集了来自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22家国内博物馆,和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等26家国外博物馆近250件(套)文物精品。本次展览的展品,或大师遗作,或精美绝伦,或意境深远,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之一,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真迹“圣史蒂芬”;枫丹白露画派的代表作之一“沐浴中的女人”;中意两国贸易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马可·波罗罐”;仿“中国制造”,用于西方外交礼物赠送的美第奇软瓷罐;纯金质地,精美华丽,堪称绝品的“卧鹿缠枝牡丹纹金鞍饰”;搬上荧屏,荣登《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成为新晋“网红”的三星堆青铜人像等,都在展览中得以完美呈现。

 

  万水千山总是情。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这两个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巨人”,都是代表着当时最高文明成就的伟大古国,虽隔洋相望,但却在悠悠千年的历程中,从茫然走向摸索,从相识逐渐相知,最终跨越千山万水,实现美好长情的相遇,并在青铜、玻璃、丝绸、陶瓷等诸多历史遗存上留下了彼此文化交融的痕迹。如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纺织品:绢地“长寿绣”丝绵袍等,都是中国乃“丝绸之国”的极好实证。随着中欧商路的打通,“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丝绸以奢侈品的身份,亮相世界舞台,引领罗马时尚。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花神芙罗拉”,虽历经岁月打磨,已使壁画显得有些陈旧,但却能清晰地看到一位身着丝绸的女子,襟飘带舞,尽显轻盈曼妙身姿。

 

    

策展人李军教授教授现场为观众讲解

 

  面朝东方,情归大都。随着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罗盘的广泛应用,通往繁华富庶世界的道路被打开。在海上、陆地,各种航船商队,大批航海家探险家,都不期而同地涌入东方天堂——元大都。在15世纪中期,意大利地图学家弗拉·毛罗以惊人的准确度,绘制了一张“旧世界”地图——《弗拉·毛罗地图》。这幅直径约196厘米的圆形模式地图,涵盖了当时全部的已知世界,地图中不仅有各地山川河流的精细描绘,还有对于世界各地详细地注释,被誉为是“中世纪地图学最伟大的记载”。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图中左下角能清晰地看到一座体量颇大的桥梁,凌驾于河流之上,这即为永定河与卢沟桥。作为蒙元帝国和大都城地理位置重要象征的卢沟桥,不仅在《弗拉·毛罗地图》中得以描绘,《马可·波罗游纪》中也有专门记述。在展品《卢沟运筏图》轴中,描绘了这座当时“独一无二”的卢沟桥上精美的石狮雕刻、数拱的桥梁设计以及水运繁忙的商贸场景。而这与马可·波罗在其《游纪》中的叙述也大体一致。

 

  跟着马可·波罗去旅行。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商人,他借着蒙元帝国开辟的驿站交通之便,完成了纵贯欧亚大陆的往返旅程。其一生主要的成就就是自述了《马可·波罗游纪》,这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纪。《马可·波罗游纪》自成书以后,被广为传抄、印刷,至今已有近120种文字版本。此次展出的《马可·波罗游纪》抄本是书写在兽皮纸上的,是目前意大利威尼斯所保存的《马可·波罗游纪》文本的最早来源。马可·波罗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是否来过中国?展出的《马可·波罗的遗嘱》将为此提供线索。在这份遗嘱中,还详细记录了他对自己“百万身家”的安排,具体包括缴纳税款、捐赠教会、免除他人的借债,对自己妻女、鞑靼(蒙古)仆人的安排等。

 

  在展览中,马可·波罗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指往来于亚欧大陆两端的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们。当“马可·波罗”们从神圣的东方国度满载而归时,行囊中装有琳琅满目的各类物品,有纹饰精美、做工精巧的丝绸;有造型精致、工艺高超的陶瓷;有画面写实、以场景描绘为主的风景画等。文化的交往是双向的。“马可·波罗”们也在中国本土留下了西方物质与艺术文化的痕迹,这些痕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13-16世界亚欧大陆两端活跃的文化交流或许已被人们淡忘,但两国间文化交流的种子,早已在彼此间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开始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寻乡”旅程吧。

 

  参观小贴士
  成 票:30/

  优 票:15/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现役军人、低保户凭有效证件)

  免票对象:65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由家长陪同的1.3以下的儿童

  展出日期:201812743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00停止售票,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除夕闭馆一天)

  展出地址: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一厅

  咨询热线:07318441583384475933

  更多资讯敬请访问:http://www.hnmuseum.com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官方APP 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总码.jpg 微信二维码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