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
  
三国吴简(签牌)
 
三国吴简(名刺)

三国 钟繇《贺捷表》

三国 钟繇《宣示表》

木牍(前凉)
木牍的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楷书,但笔法、结构还有很多隶书的痕迹,显示当时的书法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阶段,楷书已经基本成型。
错金铜泥筒(前凉)
从该器底的错金铭文47字看,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楷书,但笔法、结构还有很多隶书的痕迹,显示当时的书法正是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阶段,楷书已经基本成型。
■ 金印
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历代王朝治理少数民族的措施,往往是分封其首领为“王、侯、君、长”,通过这些“王、侯、君、长”来统治其部众。

此三枚金印,即是魏晋统治者颁发给氐、羌首领的印章。其中的“归义”即归顺之意。三印均金质兽纽。印文篆书,分别为“魏归义氐侯”、“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氐、羌是我国古代生活在甘肃、青海、四川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
■ 书法
魏晋时期,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

唐摹王羲之《兰亭序》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东晋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东晋王珣《伯远帖》
■ 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北魏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当时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爨龙颜》局部

龙门二十品

张猛龙碑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

张猛龙碑之一

张猛龙碑之二

张猛龙碑之三

《敬使君碑》
■ 《法句经》
中国写经的书法字体,六朝时多用隶书;隋、唐时则用楷书。其样式,一行以十七至二十字为原则,上下及行间以淡墨丝栏区划。形式多为卷轴,即所谓卷子本。

《法句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