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物特展啟運 河南博物院獻出鎮館之寶
王子午鼎(七列鼎中的一個)。
王子午鼎上的銘文。
據星辰在線-長沙晚報5月7日報道 昨日,記者腳一踏進河南博物院,便被領到該院的鎮館之寶——王子午鼎面前。這是一件春秋時代的圓鼎,它造型靈動,花紋精美,透着一股華美的氣勢,讓人流連忘返。5月22日起,長沙市民可以在湖南省博物館舉行的“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中欣賞到它的風采。王子午鼎是從河南博物院征集的幾十件楚文物中最寶貴、最精美的一件。據悉,此次展覽從河南、湖北、安徽等處征集了許多國寶級文物,所有征集的文物今日起啟運,不日将抵達長沙。
一個跟頭絆出鼎
1977年,河南大旱。該省淅川縣境内的丹江水庫枯竭。一天,當地一個放羊娃正在水庫邊的沙灘上玩耍,一不小心,被腳下的什麼東西絆了一個跟頭。放羊娃低頭一看,絆倒他的竟是一件青銅器,而就在它的旁邊還有幾件模樣相似的青銅器從沙灘之上露出一角。
“正是這個跟頭,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遠古的大門。”昨日,河南省博物院專家笑稱,沙灘上的青銅器,正是後來聞名世界的王子午鼎。
鼎原本是古代的炊器,是用來煮肉熬湯的,後來成為最重要的禮器,即作為祭祀時向祖先神靈獻享的容器,因此人們把銅鼎等禮器又稱為“宗廟重器”。但鼎更重要的作用是體現貴族的權力、身份和地位。根據周初禮制的規定,天子擁有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稱為“列鼎”或“用鼎”制度。所以隻要是貴族,家裡就至少有一隻鼎。這是以鼎的數量來體現貴族權力地位的大小高低,而且是不能随意改變的,否則就是僭越,有犯上作亂之嫌。王子午鼎出土時一套7個,一下子顯示出其主人身份的高貴。
修複用了近4年
“對丹江水庫附近的龍山考古發掘的是河南淅川縣考古隊。”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員、現年77歲的趙世綱回憶說,“根據墓中出土的禮器、樂器、兵器、玉器判斷,墓葬所處時代為春秋時的楚國。墓葬雖曾被盜,但還是出土了不少陪葬物,且8成以上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出土的諸多文物之中,2号墓出土的一系列鼎讓人尤為驚歎。一共是7件,造型紋飾幾乎相同,隻是大小有所差别。”趙世綱說,這7件列鼎之中,最大的高67厘米,口徑66厘米,腹徑68厘米。“根據當時的禮制,2号墓主人身份顯赫,應為諸侯一級。”趙世綱說。
不過,這些鼎出土時好幾個已破碎,“雖然非常精美,但有的已破成300多片。”趙世綱記得非常清楚,說,“我們經過近四年的修複,終于讓五個鼎重現當日的華美。這五個鼎現分别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淅川縣博物館。”
銘文道出主人身世
王子午鼎是以鼎主人而命名。“鼎是禮器之首,隻要刻了名字的鼎,一般不會送人,且會随着主人下葬。”趙世綱說,淅川2号墓出土的列鼎内均有銘文,“王子午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則。”正是這段銘文不僅解開了鼎的主人之謎,而且印證了《左傳》中被多次提及的春秋五霸之一,并“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午确有其人。
史載王子午字子庚,是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他曾任司馬(相當于國防部長)、令尹(相當于總理)等重職。史上記載了兩件事說明王子午是個重要人物。
有一次王子午護送王後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卻被秦國扣留。他的弟弟以三百金賄賂了晉國大臣,讓晉國修築壺邱城(陳國地,在今河南新蔡),并對秦國說,如果你們放了楚王的弟弟,我們就不築城。秦人怕晉軍因此長駐陳地,隻好放了子庚。為此楚國又送了三百車重禮給晉國以示感謝。為什麼秦國甘冒外交風險要扣留子庚,晉國則甘冒戰争風險迫秦放人,而楚國不惜重金也要讓子庚回國?我們由此可以想見子庚在當時多麼被人看重。
王子午也曾立下戰功,楚康王二年(前558年),子庚接替子囊為令尹。前555年,鄭國大夫子孔為了獨攬大權,想叛晉附楚,欲引楚軍入鄭助他鏟除異己,便密使人告訴子庚,但子庚沒有應允。楚王聽說此事,派人去對子庚說:“我即位五年了,卻從未對外用過兵,人們一定以為我耽于享樂,而忘了先君的事業。你幫我想想,這該怎麼辦呢?”子庚歎息道:“這是君王在說我貪圖安逸呢,其實我是為國家好啊!”于是請使者告訴楚王說:“現在諸侯們都與晉國交好,我先去試一下。如果行,您再率軍出來;不行,我收兵回朝,君王也不丢面子。”這年冬十月,子庚率師分三路伐鄭。因鄭人加強了守備,子孔也不敢會見楚人,子庚見無機可乘,隻在城下住了兩晚便打道回府。走到半路又遇上大雨,楚軍士兵多被凍病,因此損兵大半。其他兩支部隊也都無功而返。
前552年夏,子庚卒,死時年齡不超過48歲。從上面可知王子午(子庚)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個能審時度勢、頭腦相當清醒的人,也難怪他在這篇銘文中說自己有德于民,有功于國,所以受人敬重,同時還諄諄告誡自己的子孫要以此為準則。銘文中還說這件鼎是用來祭奠先王和盟祀用的,可見這是生前所鑄,因此它是宰相的傳家之寶。
束腰美鼎印證“楚王好細腰”
擺放在河南省博物院陳列廳内的王子午鼎從造型到花紋都與中原銅鼎有所不同,而具有典型的楚國風格。從整體造型看,它三個蹄足粗壯有力,器型敦厚穩重,氣勢莊嚴雄偉,但它内收的腰腹和外撇的雙耳,與一般鼓腹、立耳的中原鼎大異其趣,具有強烈的動感和張力,把沉穩和靈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從鼎的外部裝飾看,不僅花紋細密精緻,更有特點的是它遍布全身的浮雕、镂雕等精巧的雕飾,尤其是攀附在器腹上的六個怪獸,每個都由兩條夔龍糾繞而成,構形複雜,工藝精湛,構思奇巧,風格詭異,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員李宏說:“它體現了楚人獨具特色的藝術個性和浪漫氣質。”李宏笑說:“王子午鼎‘平底束腰’的形态恰好印證了楚靈王‘好細腰’的怪癖,而這一形制特征,也成了楚國青銅器的特有的标志。”
另外,王子午鼎的銘文字體線條宛轉曲折,帶有很多鳥頭啊、魚尾啊等裝飾性的線條,李宏說,“這是鳥蟲文,也叫鳥蟲篆,被稱為‘中國最早的美術字’。它對後來的秦代篆書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