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博物館指示系統提升觀衆體驗

news_publish_date: 
2015-09-24 09:51
news_author: 
湖南省博物馆/编译
Body: 

  英國True North 機構創意總監Karen Hughes近日在《衛報》撰文,探讨文化機構如何在預算緊縮時期提升觀衆的參觀體驗。她結合多年的行業工作經驗對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指示系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鼓勵文化機構改進指示系統,提升觀衆體驗。

  “請享受草坪!”——告示牌出自英國國家信托機構發起的“自然樂園”活動,該活動鼓勵觀衆享受參觀。

  以下是Karen Hughes的全文

  人們往往對指示系統視若無睹。如果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還算是好的情況,最糟糕的情況就是過于炫目,但效果卻令人失望。這一點對博物館與美術館來說尤為正确,觀衆能否在展廳内成功導航直接影響着這些機構的觀衆體驗和滿意度評級。對于某些人來說,參觀美術館的部分吸引力就在于無法在浩瀚的藝術和轉瞬即逝的時間中找到平衡,但對其他人來說,這樣的參觀體驗令人感到既迷茫又可怕。

  在我最近參觀巴黎盧浮宮的體驗中,我和成千上萬的遊客一起聚集在巨大的展廳中,剛開始的興奮瞬間消失,随之而來的是充滿緊張的情緒。在笨拙的指示系統的導航下,我跳過了一幅又一幅巨作,幾乎直接來到了蒙娜麗莎畫作面前,最後時間所剩無幾,我卻倍感壓力,累得筋疲力盡。離館時,我總有一種錯過的遺憾,這不僅針對我的個人體驗,因為我知道展廳可以創新地利用多種方式來實現有效的指引,從而為觀衆提供更好的體驗。

  如果您的場館裡總是無休止地重複着各種禁止告示,觀衆可能永遠不會感到放松或參與進來,為此我曾和許多機構合作,和他們一起體驗指示系統中的障礙與考驗。這是一個複雜的挑戰。許多博物館位于曆史古迹中,經過數年的擴建和翻修後,空間布局變得十分複雜,再加上有限的預算和數不清的規定,指示系統也因此成為了衆所周知的燙山芋。

  面對上述的複雜情況,文化機構如何能制作更具參與性的指示系統呢?

  指示系統并不等同于标識牌

  人們有一個普遍的誤解,認為指示系統就是标識牌,相反,指示系統是對标識、地圖、指南、前台員工、應用軟件、直覺設計和觀衆背景知識在經過仔細思考後所進行的整合。請思考還有哪些指引觀衆的其他方式。首先,在參觀前下載地圖和指南,可以讓觀衆規劃自己的行程,下載應用軟件幫助觀衆指路,同時提供有聲導覽和附加知識。我最喜歡的兩個例子就是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可下載地圖和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的應用軟件。

  規劃參觀體驗

  人們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遺址的原因五花八門,任何理由都無所謂對或錯。通過吸納策展研究人員的意見,您可以探索觀衆體驗藏品和展覽的不同方式。展廳中可以規劃一些主要的觀衆參觀路線,針對不同的觀衆體驗而量身定制。例如,今年我們曾幫助惠康收藏基金會(Wellcome Collection)開發觀衆參觀路線:按主題制作的地圖使觀衆可以依據他們的心情探索展廳。我們的目标是為觀衆每次的參觀帶來全新的體驗。

  多想想應該做的,而不是禁止的事情

  如果您的展廳總是無休止地重複着各種禁止告示,禁止拍照、禁止攜帶食物和飲料、不許觸摸、禁止讨論等——觀衆将永遠不會感覺放松或者參與進來。制定這些規則當然有必要,但不要僅強調禁止人們所做的事情,試着為他們指明可以做的事情。英國國家信托基金會發起的“自然樂園”活動中所采用的告示牌(比如“請觸摸”)就是颠覆這些規則的不錯的例子。如果您需要在某件易碎藏品周圍設置一個限制區域,隻需解釋原因,然後引導觀衆前往一個能夠近距離參觀細節的地方(比如線上參觀)。如果觀衆獲得了解釋,也會更為放松,更為理解。

  圍繞規則動腦筋

  當我們制作标識牌和指示系統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些健康、安全和可及性方面的規則。重點在于不要把這些規則看成是限制條件,相反,把它們看成是激發創意的機會。當我們為國家信托基金新的觀衆中心開發指示系統時,他們要求我們制作一個強制觀看的玻璃展示,确保觀衆能夠注意到從地闆到房頂的玻璃。我們摒棄了把告示貼在玻璃窗上的常規做法,把這個玻璃當做一個創意展示機會,通過在玻璃牆上張貼實物大小的插圖,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空間。

  在功能的基礎上體現趣味性

  盡管在制作指示系統時必須優先考慮功能性,然而這也是利用品牌吸引觀衆參與,使展廳更加人性化的一次重要機會。當然,趣味不一定适合所有場合,但可考慮一些讓您的機構品牌更為生動的指示方式。比如,英國設計工作室Cartlidge Levene為《衛報》在倫敦的新聞媒體辦公大樓設計的導視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一個強大的品牌設計讓整座大樓煥發了生機。

(謝穎 譯自英國《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