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潇湘情懷——湖南現代名家繪畫作品展”于9月30日起對外展出

news_publish_date: 
2016-09-30 15:45
news_author: 
李叶/文
Body: 

  由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潇湘情懷——湖南現代名家繪畫作品展”從9月30日起,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四樓免費向公衆開放。展覽共展出張一尊、王憨山、邵一萍、管鋤非、楊應修、莫立唐、陳白一、徐照海、曾曉浒、鐘增亞等10位湖南現代名家近80幅繪畫作品,意在通過其藝術創作展現湖湘現代名人名家的創作特點和精神風貌。本次展覽将持續至2017年1月5日。

  湖湘有脈,筆墨為魂。本次展覽以時間為序,以人物作品為線索,講述了湖湘文化大背景下,湖南現代名家各具魅力的創作情懷,展現了湖湘文化深厚的文脈底蘊。展覽共集中展示了湖南現代時期10位已故名家的的藝術精華,其中有被譽為中國畫馬“四傑”之一,并有“北徐(徐悲鴻)南張”美譽的張一尊,他畫的馬,用筆勁健豪放,墨色古樸潤澤,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有專攻花鳥,并形成空靈隽秀、質樸曠達的畫風,在現代畫壇獨樹一幟的邵一萍;有擅梅花,精山水,書法、詩詞、篆刻均見功夫的管鋤非;有擅長人物、山水和花鳥畫,并逐漸把國畫技法運用到工藝上,加速湘繡向中國畫風格靠攏的楊應修;同時還有書畫文質相兼的王憨山,鄉野習見的花鳥蟲魚,在其筆下,都被點化為極富意蘊的雅構;有擅長山水、花鳥畫創作,并喜好作書法、詩文的莫立唐,他的山水畫渾厚雄偉,書法也獨具特點,并創造出了莫氏楷書“斧劈字”和草書;有一生緻力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研究的陳白一,他潇灑明快的線條,典雅含蓄的色彩,明麗優美的形象,表現現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極具藝術感染力;有緻力于中國古代建築與錦繡河山相融彙的創新研究的徐照海,他在傳統“界畫”技法的基礎上,結合寫生和适當結合西洋技法,逐步形成以樓、台、亭、閣為主體的山水畫風格;有專業素質全面,既擅長山水、花鳥、人物,也精于詩詞、書法、金石的曾曉浒,他的山水畫,融貫南北之畫風,形成了表現湖南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獨立風格;有以生活為藝術源泉,并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鐘增亞,他的藝術創作融人物、山水、花鳥畫于一體,集書、畫、詩、文于一身。這些名家名作,人物、山水、花鳥俱全,或工筆、或寫意、或清新秀雅、或雄渾大氣,各具本色,自成一家。他們雖不能代表湖南現代繪畫的全部,卻是這一時期湖南畫家演繹中國繪畫繼承、創新和發展曆程的一個縮影。

  湖南因地處神州之中,洞庭湖以南而得名。這裡山河壯麗,曆史悠久,人文荟萃;這裡層巒疊嶂、群山環抱,連綿揖讓。在這裡,碧水青山滋養了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山水畫家則用墨彩描繪着大山大水,體味着一丘一壑。這裡雖曾有“荒蠻”地帶之稱,但卻是楚文化的搖籃,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許多名勝古迹。湖南秀美的山光水色和豐富的曆史文化遺迹,更吸引着全國各地著名畫家到湘楚之地來揮毫潑墨,從而為湖湘大地留下了為數可觀的藝術财富。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正是湖南這方水土,養育了一代代仁智兼收并蓄的湖湘藝術家。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繼齊白石之後,新一代湖湘藝術家在中國畫壇不斷崛起,他們以鮮明的個性和大膽的創新,為弘揚中國繪畫藝術,推動湖南美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名家簡介:

  1.張一尊

  張一尊(1902—1973),湖南乾城(今湘西吉首)人。1922年沅陵湘西第八聯合中學畢業,翌年從軍入伍,官至沅陵防空少将副司令。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參事室參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等。張一尊雖未進過美術專門學校,但潛心研究古法,融古今于一爐,推陳出新,不落前人窠臼。他以畫馬和畫山水著稱,兼工詩詞、書法。他畫的馬,用筆勁健豪放,墨色古樸潤澤,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山水初以清代“四王”、八大、石濤為宗,後則取法宋、元諸家,渾樸蒼勁,奇肆中具澹雅之緻。在上海、南京、杭州、重慶、貴陽、桂林、長沙、衡陽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青浪灘天險》參加湖南省第一屆美術展覽并獲一等獎。代表作有《三駿圖》《八駿圖》《萬馬奔騰》等,被譽為中國畫馬“四傑”之一,有“北徐(徐悲鴻)南張”美譽。作品已被國家和省市博物館收藏,出版有《張一尊畫臬》。

  

張一尊 《三馬》 1971年作 紙本 58×95cm

  2.邵一萍

  邵一萍 (1910——1965) , 浙江東陽人(嫁予湘人,長期工作和生活在長沙)。畢業于南京女子法政專門學校。曾任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手工業工藝美術研究所畫師。邵一萍擅長中國畫,以花鳥畫著稱。自幼喜好繪畫,早年師從堂兄邵逸軒學習國畫,又得旅美畫家張書旃、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及黃君璧指點,專攻花鳥,形成了空靈隽秀、質樸曠達的畫風,在現代畫壇獨樹一幟。其作品《梅竹圖》曾于1964年刊登在《人民畫報》的封底,代表作有《萱花》《 高粱》《梅竹》《和平萬歲》《喜報豐收》《木棉花》等。

  

邵一萍 《花卉》 1961年作 紙本 34×103cm

  3.管鋤非

  管鋤非(1911——1995),湖南祁陽(今祁東)人,早年入長沙華中美專、上海美專、上海新華藝專求學。抗戰時入黃埔軍校獨山分校任少校美術教官,後歸裡從教作畫,晚年名振中華大地。
管鋤非得到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等人的傳授與賞識。善寫意花鳥,精于畫梅,兼能畫山水治印,擅詩。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隐迹破廟數十載,潛心繪事。80歲始出山,先後在衡陽、長沙、深圳、廣州、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畫展,轟動一時。其作品,無論梅花、山水,還是書法、詩詞和篆刻,均功底深厚,自成一格,收藏界将他和李可染并稱為“南管北李”。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處收藏。邵洛羊評價他的畫“書卷氣濃,筆沉氣暢,刁鬥森嚴,畫梅以幹見長,突破古人,是曆史上少數入得《梅花譜》的大畫家之一”。著有《梅論》《畫論》《梅叟――管鋤非梅花山水集》《管鋤非精品集》《管鋤非詩詞選集》等。

  

管鋤非  《雪梅》  1991年作 紙本 133×66cm

  4.楊應修

  楊應修(1912——1993),湖南甯鄉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湖南省輕工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名譽理事長、湖南省湘繡研究所高級工藝師、副總工程師。楊應修自幼從父學畫,20歲入廣華湘繡莊學繪畫設計,曾拜著名畫家粟子稀、曾醒樵、文瀾、劉松齋等為師,擅長人物、山水和花鳥畫,并逐漸把國畫技法運用到工藝上,加速了湘繡向中國畫風格靠攏。楊應修從事湘繡設計五十多年,書畫造詣深厚,是國内外知名的書畫家。作品入選1980年“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及在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地舉辦的書法展覽,被收入《當代楹聯墨迹選》《日本政治家好書道展作品集》等。出版《楊應修畫輯》《白描花卉寫生集》等。  

楊應修 《虎》 1976年作 紙本 106×46cm

  5.王憨山

  王憨山(1924—2000年),湖南省雙峰縣人。早年先後求學南京美專與杭州國立藝專,是一位隐于鄉間的畫家。後任職雙峰縣文化館,為湖南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書畫研究院特聘畫師。王憨山拜國畫大師高希舜與潘天壽為師,專攻寫意花鳥。其作品簡括大氣,凡而不俗,獨辟蹊徑。其作品配上詩文,韻味無窮。鄉野習見的花鳥蟲魚,在其文質相兼的筆下,都被點化為極富意蘊的雅構。1985年入選省美展,榮獲一等獎。1991年,王憨山赴北京中央美院陳列館舉辦個人畫展,反響甚大。以後,王憨山還先後在廣州、深圳、台灣高雄、湘潭、株洲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均獲得很大成功,好評如潮。2001年,其作品《群雀圖》入選“百年中國畫展”,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央美院等單位均收藏其作品。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美術》等媒體報刊均專題介绐其生平及藝術成就。出版有《王憨山畫集》、《論王憨山的寫意花鳥》、《王憨山》大型畫冊、《憨山世界》等。

  

王憨山《曉春圖》 1993年作  紙本 68×68cm

  6.莫立唐

  莫立唐(1925——2016),湖南桃江人。早年畢業于南京美專,“文革”前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駐會常務理事,“文革”後于湖南省群衆藝術館作美術輔導工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畫研究院特聘書畫家莫立唐師承高希舜。擅長山水、花鳥畫創作,并喜好作書法、詩文。其山水畫渾厚雄偉,書法獨具特點,創造出了莫氏楷書“斧劈字”和草書。從事美術創作工作60餘年。其傳略、圖片等被收錄于國家數據庫,入編《共和國專家成就博覽》世紀珍藏版大型專題畫冊,并獲中國社科院文獻信息中心、人民畫報社、中國畫報出版社頒發的永久珍藏證書。代表作品有《青崖挺秀》《育英圖》《張家界》《山城麗》《洞庭波湧》《雙峰圖》等。出版有《莫立唐畫集》《莫立唐書法作品集》《莫立唐書法藝術》等。

  

莫立唐  《張家界》  1984年作 紙本  94.5×154cm    

  7.陳白一

  陳白一(1926——2014),湖南省邵陽市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獲首批國務院頒發的突出貢獻者特殊津貼證書。2005年3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授予的“優秀人民藝術家”稱号。陳白一畢生緻力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研究,尤其對中國工筆畫藝術的研究貢獻卓著,以人物畫著稱。其潇灑明快的線條,典雅含蓄的色彩,明麗優美的形象,表現現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極具藝術感染力。作品《朝鮮少年崔瑩會見羅盛教雙親》《歐陽海》《晨風》《夏夜》《小夥伴》《鬧元宵》等十多件作品獲全國獎。多幅作品分别被國家及地方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出版有《陳白一畫輯》《傑出的工筆畫家——陳白一》《榮寶齋畫譜——陳白一繪》《白一畫集》《湖南畫家研究叢書——陳白一》等。

  

陳白一  《苗嶺歡歌》 1988年作  絹本 172×106cm

  8.徐照海

  徐照海(1929——2013),河南省開封市人。1959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長沙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省畫院特聘畫家、齊白石紀念館特聘畫師。徐照海在大學期間受潘天壽、顧坤白等藝術大師的精心教導。曾長時間臨摹曆代名家精品,緻力于中國古代建築與錦繡河山相融彙的創新研究。他在傳統“界畫”技法的基礎上,結合寫生和适當結合西洋技法,逐步形成以樓、台、亭、閣為主體的山水畫風格。多次在日本展出引起轟動,被日本友人譽為“中國山水畫之巨匠”。創作的80米長卷《錦繡中華》,将東起山海關、西至布達拉宮的山川秀色、古典風物展露無遺,一畫攬括中華大地,氣勢壯闊,居國内首創。其代表作有《湘江北去》、《韶山》、《清水塘》、《嶽陽樓》、《少林寺》、《壯麗河山》等。

  

徐照海《清水塘》 紙本  1971年作  60×35cm

  9.曾曉浒

  曾曉浒(1938-2015),四川成都人。196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任湖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十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曾曉浒在美術學院期間,得到關山月、黎雄才的指導。其專業素質全面,既擅長山水、花鳥、人物,也精于詩詞、書法、金石,技藝上相輔相成。尤其是山水畫,融貫南北之畫風,形成了表現湖南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的獨立風格。曾先後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南天獨秀》《翠籠桃源》《幽谷清奇》,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韶山》,為長沙火車站中央大廳創作《醴蘭沅芷•嶽色湘聲》,為廣西靈渠賓館創作《清漓擁翠》,為日本長野善行寺創作《峨嵋朝晖》(被該寺列為鎮寺之寶),其《放木排》在日本福岡舉辦的“亞洲三國近代美術展覽會”上獲獎。出版有《曾曉浒畫集》《曾曉浒陸露音畫集》。

  

曾曉浒  《陽谷秋壑》 1988年作  紙本 396×147cm

  10.鐘增亞

  鐘增亞(1940——2002),湖南衡陽人。1966年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曾任湖南書畫研究院院長、湖南書法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還擔任過“中國畫三百家”、“第四屆全國山水畫展”、“新世紀中國畫大賽”、“第九屆全國美展港台展”評委。鐘增亞師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其藝術創作融人物、山水、花鳥畫于一體,集書、畫、詩、文于一身,以生活為源泉,在生活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使傳統文化在現代觀念的筆墨探索、融彙中不斷創造出書畫藝術的新境界。《中國書法》雜志、《美術》雜志等全國權威性專業報刊作過專題報道。美術作品曾入選第四、六、七、八、九屆全國美展,國畫《楚人》入選中國畫百年大展。出版有《鐘增亞中國畫選集》《鐘增亞速寫集》。

  

鐘增亞 《村口》  1992年作 紙本 122×9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