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校”的實戰典範,值得借鑒
編者按:他們,制造了一個博物館界的罕見現象:一年上交教育服務類事業收入700多萬元。他們的創新實踐,不但完美诠釋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而且探索出了一種文化增值服務新模式。他們關于青少年教育的實戰經驗,為全國博物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借鑒模式。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深入開發公共教育内容上不斷開拓進取,積極發揮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作用及引領文博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示範作用。
自2011年3月恢複開放以來,接待觀衆超過3300萬人次,近三年來觀衆量保持在年均700萬人次以上。其中未成年人觀衆從2011年30萬人次增加到2015年131萬人次。舉辦320餘個特色鮮明的陳列展覽;組織以“國博講堂”為代表的學術講座、文化論壇、藝術沙龍、非遺演出共計360餘場;提供講解服務超過22萬小時;開發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1248課時;每年接待前來上課的中小學生已達到18萬人次。
初步形成以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為目,提供文化增值服務為核心的新國博公共服務體系。在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廣大公衆科學文化素養,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為豐富和發展博物館學理論特别是博物館公共教育理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教育活動向教育課程轉型 形成博物館特色課程體系
教育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它以陳列展覽為主要陣地,通過多種手段向公衆提供文化服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做好傳統人工講解的同時,十分重視數字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 2011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導覽APP中文版上線,同年11月英文版上線。目前導覽APP内容總量超過120小時的内容。與此同時,博物館圍繞“曆史與藝術的體驗”這一主題,開發建設了獨具特色的三大課程體系,不斷深化博物館公共教育内容。
一是面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兒童群體, 開發了“陽光少年”系列課程。在課程内容的設計上以激發兒童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的博物館意識為主導,形式上則充分發揮兒童自主學習潛力強的特點,鼓勵他們自主學習,鍛煉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滿足其個體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禮儀、健體、防衛、審美、藝術鑒賞等多種知識和技能,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建構對其一生的平衡發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面向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群體, 開發了“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需求,以及博物館展陳,學校老師與博物館教育人員共同探讨課程内容和授課形式。該系列課程有機融合了語文、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學、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體育、勞技、品德等學科知識,在教學中立足于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觀衆, 開發了“文化博覽”系列課程。這是博物館教育人員以國博藏品資源為依托,自主開發的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诠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内容的課程,如曆史類的“千秋英傑”,藝術類的“古樂飄香”,講座類的“走進考古現場”等。旨在立足于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培養核心觀衆的“藝術情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領悟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深邃與博大。
三大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實施,進一步加深了公衆對國博展覽主題和重點内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他們對中華曆史文化學習研究的興趣與能力。這些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觀衆的博物館系列課程的陸續推出,體現了國家博物館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社會價值,也使國家博物館公共教育完成了從“教育活動”到“教育課程”的轉變,同時也是博物館教育從“同質化”向“個性化”的轉變。這是博物館與學校資源融合的有益實踐,促進了博物館公共教育的深化和拓展,進一步提高了博物館教育的規範化、科學化水平。
推進跨領域合作 形成文化增值服務新模式
博物館教育對于青少年而言,是“實踐教育”的一種補充。 學校為青少年提供基礎的正規教育,主要以課本為載體,向他們灌輸知識,并通過考試測評某段時間内學習的優劣,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分為語文、數學、英語、曆史、自然、政治、物理、化學、音樂、美術、體育、科技等,不同教育階段課程名稱和數量不盡相同。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 書本知識大部分都可與博物館資源相結合,足以使博物館成為學校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和主要形式。
學生通過“博物館+學校”的學習模式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各學科知識,他們的審美與認知能力也随着時間的累積在博物館中得到提高,從而構建他們的核心素養,提升綜合素質。
2012年6月,國博專業人員針對家庭型青少年群體編寫了《博物館教育體驗項目案例分析》一書 ,全書共收錄54個教育活動案例,合計50萬字。為協助北京市教委落實《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意見》,國家博物館聯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共同開發了“繪本形式博物館課程”,其中《認知——國家博物館課程學習繪本》一經推出廣受社會好評,一年内3次加印,印量超過4萬冊。
2015年7月,國家博物館和史家小學組織專業人員共同開發的《中華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包括8冊學生用書和4冊指導用書)。
該整套課程是專為小學三至六年級開設的一門依托博物館文化資源,從認知自然入手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進行梳理總結的綜合實踐性課程。
在3年多的開發時間裡,國家博物館和史家小學抽調40餘名業務骨幹組成開發團隊,先後完成了課程設計、教學設計和學科統籌工作。課程内容包括“說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飾禮儀”“音樂辭戲”4大主題,共計32組教學單元,136課時教學内容。課程以學生所熟悉的漢字、飲食、服飾、樂戲為基礎,通過“曆史與藝術”的體驗方式設計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領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與社會環境、社會活動與關系、人文文化與規範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和藝術審美情趣,加深他們對個體與群體;民族與國家;曆史與藝術的正确認知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具備初步藝術鑒賞能力和培養良好的人文情懷。
2016年9月新學年伊始,國家博物館攜手史家教育集團和新蕾出版社,為孩子們編寫了《寫給孩子的傳統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館教育叢書,共計15冊。這是史家教育集團依托國家博物館優質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規則”“尊重”“責任”“生命”和“創造”為主題的“中華傳統文化養成教育”,旨在調動全日制小學階段全學科知識,通過五大主題貫穿小學生發展全過程。課程内容努力突出實踐性,結合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需要,組織活動内容,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發展。教材選材豐富獨到,體例編排科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2016年教師節前夕,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與北京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啟動《中華傳統文化養成教育-中學全學科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工作,課程屬綜合實踐性校本課程,内容貫穿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習的全過程。此次合作進一步深化和延伸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與日常教學的融合,使其成為一個完整鍊條貫穿于中小學基礎教學中,使傳統文化成為一股清泉浸潤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感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強化教育功能,是當代博物館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是博物館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時代對博物館更好融入社會發展的呼喚。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要不斷提高其教育水平,特别是對青少年觀衆的教育水平,除了開發利用自身資源外,還應以開放的姿态,與其他教育資源,特别是學校教育資源進行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基于各自特長之上的優勢互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是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國家博物館通過與學校的密切合作,推動了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建設專職隊伍 創設獎懲機制
國家博物館系列課程推出後,受到北京地區學校師生的歡迎,也得到社會特别是學生家長的關注。近3年來,參與博物館系列課程的學生觀衆逐年增加,2013年為5萬人次,2014年15萬人次 ,2015年達到18萬人次。在來館參觀的觀衆構成上,未成年人觀衆的接待量從2011年的8%增長到目前的18%。2012年投入使用的1500平方米教育體驗區已無法接待如此衆多的學生觀衆,經館領導批準,将南5展廳進行改造。2016年3月,11間裝飾一新的體驗教室投入使用,至此用于向學生觀衆提供的教育體驗區域面積将達到3000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授課地點緊張的問題。
自2011年新館開放以來,宣教部門的工作穩步發展,在館黨委的統一部署和館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在職員工的專業素質也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開館伊始,館裡加大了人員培訓的力度,先後邀請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張家聲、濮存昕、楊立新以及著名節目主持人鞠萍和白岩松來博物館輔導講解員的發聲吐字和語言表達;邀請北京奧運會禮儀培訓師李檸、形體訓練師馬妮為新員工進行專業培訓。不僅提升了國博專業隊伍的專業水準,同時也提高了公衆服務的質量。
國博社教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開拓進取,各項工作紮實推進,成果顯著。以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為目的,推出大量有品質的文化增值服務内容。在工作人員數量和政府投入資金不增加的前提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跨越式增長。僅2015年,接待觀衆729萬人次,前來上課的青少年觀衆超過18萬人次,上交教育服務類事業收入超過700萬元,這在國際博物館界也不多見。
摸準學生思維方式 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
國家博物館課程是對學生思維方式變革的探索,緻力于其哲辨思想和系統思維的形成。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可以窺探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在由一件件國寶構建的廣闊時空裡,孩子們懷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禮,向文明鞠躬。在這裡,孩子們将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放置于中華曆史文明的長河中,從中所尋找到的自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會形成孩子的終身記憶。此外,在國博課程的主題分類學習中,學生進行各學科知識的聯動,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以文物器具為線索形成的貫穿古今的思維方式,多角度認識真實世界的哲學思想,成為課程的最大價值。
在實踐中,博物館教師和學校教師還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點:
第一,确立了“雙師授課”的教學模式。即在每一次教學過程中,博物館老師完成展廳内的授課任務,教學内容以幫助學生尋找、發現、探究為主,幫助學生認知感悟;學校老師完成課堂内的授課任務,教學内容以總結、歸納、體驗為主,幫助學生梳理規則。以《漢字的起源與統一》一課為例,博物館老師帶領學生在展廳中觀察新石器時代的稻紋陶缽、人面魚紋彩陶盆、刻畫符号陶尊、商代刻辭牛骨、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銅盤、秦代的琅琊刻石6件珍貴文物,引導學生去發現漢字發展不同階段的具體形态,在實物基礎上探究漢字從起源到統一的漫長曆程。回到教室後,在回顧以上内容的基礎上,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歸納出漢字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比如陶尊上的刻畫符号是古代文字萌芽,刻辭牛骨上的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早成熟漢字;最後,總結出漢字是如何從圖畫誕生,一步一步發展成熟,最終變成規範統一的文字這個過程。兩段教學内容相互呼應,互為基礎,相得益彰。
第二,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有意打破學科壁壘,同一題材的課程内容中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有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漢字的起源于統一》這堂課的内容就涉及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多種學科,如語文、書法、美術、勞技等。有關漢字構造的知識是語文學科裡的,欣賞和理解史前圖畫文字可能是美術史上的課題,書法課上老師會講到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這裡面又涉及相應的曆史發展背景。甚至,在動手體驗畫陶片、刻甲骨、編竹簡等活動任務時,也是在考驗同學們勞動技術課上練就的本領……可以說,在博物館裡完成一節綜合實踐課程,是在增長多學科的知識積累乃至培養生活中需要的其他經驗和見識,對學生長遠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素質和技能,對他們情感、态度、價值觀都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第三,體現“曆史與藝術并重”、“認知與規則同步”的核心教學理念。整個教學圍繞“曆史與藝術”、“認知與規則”同步呈現,通過講述、展示;啟發、引導;觀察、思考;總結、模仿等環節全面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仍以《漢字的起源與統一》為例,首先通過展示文物、講述曆史,讓學生觀察,認知漢字發展的過程,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再通過梳理要素、啟發思維,讓學生思考,總結漢字發展的規則,解決“為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實現學習内容到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四,嘗試在義務教育階段引入導師制。嘗試引入通常在大學階段才使用的導師制,每個班上課時有兩位老師輔導,學校老師和博物館老師各有專長,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指導學生學習有關知識,這種模式目的在于啟發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并試圖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找到“結論”,老師多數情況下隻提供“幫助”和“引導”,不輕易下結論,鼓勵學生多元思維。從而在博物館這個激活記憶與創造力的地方,使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以保護與滿足。
原标題:《不忘初心 思慮前行》作者:黃 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