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隆重開幕
湖南是中國南方發現商周青銅器最多和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出土地點遍及三湘四水。作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有其獨具地域特色的器物特征和曆史内涵,件件堪稱古代青銅藝術寶庫中的精品。為了向公衆展示湖南地區豐富多彩的青銅文化,由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廣播電視台、譚國斌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14家機構聯合主辦的“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 于2015年8月28日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五樓隆重展出。
開展式由湖南省博物館紀委書記陳叙良主持。儀式上,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先後緻辭。随後,作為策展人的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為到場嘉賓介紹了本次展覽的辦展特色和理念。
湖南省博物館紀委書記陳叙良主持開幕式
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緻辭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緻辭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接受采訪
“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以規格高、展品全為辦展特色,并以湖南洞庭湖流域出土的青銅器為主要脈絡,集中展示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展覽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湖南青銅時代的源起”,主要展示了公元前 14 至12 世紀,中原的青銅文化逐漸向南傳播,在長江中遊流域出現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青銅文化,湖南地區是其典型代表。體型較大的獸面紋鼎就是該時期的代表器物,也是為數不多的南方商代青銅鼎之精品。第二部分為“湖南青銅時代的發達”,即公元前12 至11 世紀,湖南地區的青銅文化進入空前發達的階段,其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器數量之多位居長江流域之首。由于該時期的青銅器品種豐富、風格多樣、淵源各異,為便于觀摩研究,展覽中将該部分細分為中原式青銅容器,中原、地方混合式青銅容器,動物形青銅容器,青銅雜器、兵器、工具,青銅發音器五大類别。這部分荟萃了商、西周時期的湖南青銅器的精華,以展示湖南地區青銅文化的特色與發展變化,凸顯我省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
同時,為推動湖南出土商、西周銅器的文化研究,我館還于8月27日—29日召開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學術研讨會”,來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加州大學、台灣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博物館等近三十餘家國内外機構的8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讨會, 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研讨會以“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為中心論題,從其來源、用途、時代及社會功能,鑄造工藝,湖南商周青銅器與古代禮制及湖南與鄰近地區商周青銅器等方面進行分類讨論。研讨會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順利進行,國内外銅器研究專家分别發表了各自的學術觀點,并提交相關學術論文。我館将在會後,将這些論文整理成冊,并出版《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學術研讨會》一書。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們應邀參加了“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開幕式,并參觀了展覽,對湖南省博物館在傳承和發揚中國銅器文化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本次研讨會的召開,對認知和研究湖南商、西周青銅器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同時将助推博物館事業的發展。
專家學者參觀展覽
專家學者參觀展覽
近年來,湖南省博物館立足于館藏資源,先後推出了“高山流水遇知音—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展”、“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複興的青銅藝術——湖南晚期銅器展”等一系列廣受好評的館藏原創型展覽。作為收藏湖南出土商周青銅器最多、最全的博物館,我館在堅持豐富、完善館藏序列之餘,仍盡心盡力地舉辦此類規模大、檔次高、藏品多的原創青銅展覽。我們相信,本次展覽将通過青銅器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市民揭示湖南商、西周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曆史源流,同時也将有助于帶動湖南青銅研究領域乃至中國古代青銅界的學術發展。
附:欲了解更多展覽、展品詳情請點擊:“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銅器展”專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