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公主的奢华穿戴

  穿越千年的隧道,撩开神秘的面纱,从辽陈国公主墓中惊现了一位奢华的公主,她穿银戴金,满身宝物,再加以墓葬的诸多稀世珍品,无不向人们昭示出其生前的高贵和死后的哀荣。为了形象再现契丹贵族独特的葬制,再现各种宝物的实用功能,在此特选择了11件珍贵文物,以互动游戏的形式, 给您带来乐趣与知识。

  金面具、银丝网络及金花银枕已经放在了合适的位置,请根据下表的提示把其余的8件宝物穿戴在公主身上合适的位置。

金面具 
出土时覆于公主面部。
银丝网络
丧葬敛衣,穿套于内衣之外。
金花银枕
出土时置于公主头下
錾花银靴
套于公主双足。
联弧形金盒
出土时置于公主腰部右侧。
鎏金高翅银冠
戴于公主头上。
镂花金香囊
佩于身上的饰物。
包金鱼形盒玉佩件
置于公主腹部。
双龙纹金手镯
套于公主右手腕银丝网络之外。
錾花金戒指
套于公主右手拇指。
双凤纹琥珀握手
握于公主左手。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金面具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长20.5、宽17.2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丧葬面具。呈半浮雕形,用薄金片锤击成形。面具周边有33个穿孔,用细银丝沿着穿孔将其与头部网络连缀起来。陈国公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二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其驸马为辽圣宗齐天皇后之兄萧绍矩;其祖母即是赫赫有名的萧太后。初封太平公主,进封为越国公主,追封陈国公主。去世时年仅18岁,这件面具眉、眼局部锤錾,制作精细,将面庞丰圆、上额舒展的年轻女性柔润的特点表现无遗。金面具的出土,改变了人们先前认为黄金面具只是中亚青铜时代文明之物的看法。

  银丝网络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全长168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丧葬敛衣。用直径0.05~0.07厘米的细银丝编制,由头网、臂网、手网、胸背网、腹网、腿网、足网7个部分组成。网孔一般呈六边形,纵横相连。穿套于内衣之外,用细银丝将各部位衔接成一整体。银丝网络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带、戴面具、套银靴、佩首饰等。具有防止形体散乱的功用。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祖灵崇拜和灵魂观念相联系,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则神不离”的结果。也可能是受汉人传统礼制影响而形成,与中原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相似,反映了契丹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扬弃。
  金花银枕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枕后高13.2、前高4.4厘米;枕面宽40.8、长30厘米;重820克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由枕面和底座用薄银片分体打制焊接而成。枕面上缘呈连弧状,形同佛像背光,底部焊接上高下低的箕形底座。枕面錾刻昂首振翅、长尾上翘的对凤纹,凤首间錾刻火焰宝珠,下饰如意云纹,花纹鎏金。凤眼神凶猛、钩尖锐,形象似鹫,呈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凤纹本是中原文化常见的纹样,伴随着契丹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交往而渗透到契丹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中。此类金属质地的枕具造型独特,富贵华丽,与中原地区时有发现的瓷质枕具有很大分别,为契丹贵族所特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鎏金高翅银冠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冠箍口径19.5、冠体高26、立翅高30、宽17.5厘米,重830克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高翅冠是契丹贵族妇女专用的一种冠饰。用鎏金薄银片分片锤击成各部位的形状,并用细银丝缝缀加固而成。冠正面和两侧立翅镂空并錾刻火焰宝珠、凤鸟和变形云纹等花纹。冠顶缀饰有背光的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是道教的最高尊神,被称为“主持天界之祖”。契丹人受到中原道教和道家思想影响而形成道教信仰,陈国公主的伯父圣宗皇帝十分熟悉道教教义,其叔父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人物为饰即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传播。
  錾花金戒指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戒面最长3.2、最宽1.9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用薄金片打制而成,正面略成圆形,两端长方形,边缘内折,戒面上錾刻一朵四叶团花,两端长方形面上錾刻水波纹。盛放的花朵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故成为其喜爱的题材。戒指在古代不仅是手部的装饰物,并与婚俗有关。订婚以下指环为聘礼,始于北方少数民族。《胡俗传》中即有“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的记载。该戒指质地轻薄,似为专门随葬品。因公主下嫁时,皇帝要赐予送终之物。该戒指似应为其中之一。
  双龙纹金手镯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手镯展开长18.2、面宽1.1~0.4、厚0.25~0.5厘米,分别重71、66.5克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镯面錾刻相互缠绕的双龙,形象富有生趣。辽手镯的纹饰题材、工艺技法丰富,具有多元文化因素。迄今所见辽手镯均为其贵族女子佩戴。龙首形手镯的装饰技法则属于典型的契丹风格。其设计借鉴了西亚波斯王朝流行的兽首装饰镯尾的技法,但以龙首取代兽首则显示了契丹的文化特色。
  包金鱼形盒玉佩件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通长23.5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腰饰。由白玉饰、玉坠、珍珠、琥珀珠、绿松石珠、水晶珠用细金丝穿系而成。其中,玉饰为如意玉结,象征爱情和婚姻的天长地久;玉坠为相互扣合的鱼形玉盒,可装纳随身携带的香粉等细小物品。此玉佩件集装饰、实用功能于一体,适应了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辽代玉器的特色。白色在契丹宗教和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其礼仪和宗教用玉多为白玉。契丹本有崇拜鱼的习俗,又承袭隋唐法服制度而盛行佩鱼。五品以上的官吏有“金鱼袋佩”,六品以下的官吏有“银鱼”。其质地代表了契丹贵族的身份和等级。
  双凤纹琥珀握手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双凤纹握手长6.7、宽4.3、厚2厘米;金链长9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握手又称“握”,是指握在墓主人手中以象征财富与权力之物,这种由来已久的中原汉族礼法被吸纳到契丹文化中并融入契丹故俗。一件为浮雕双凤纹握手,一件为圆雕蟠龙纹握手,首尾相接,两侧均横穿一孔,内穿金丝,系有金链,分别握于公主左右手。龙、凤的形象均取卧姿,驯服可爱,生动传神。琥珀通常不为中原王朝所采用,在契丹人中却大行其道,不仅是奢华生活及显赫地位的象征,也是对其民族身份的一种标榜。琥珀还具有定魂魄的功能,以琥珀制成的握手是契丹人“灵魂不灭”信仰和“事死如生”观念的形象再现。
  镂花金香囊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囊身长13.4、宽7.8厘米;金链长9.2厘米;金环直径1.4厘米;重40克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香囊自古为佩于身或悬于床帐或车辇上的饰物。内贮犹如“香草之后”——熏衣草类植物,芳香四溢。文献记载:“妇女佩之,则香闻数里”。香囊为唐宋时代常见的女性佩饰,有许多有关香囊的故事,也不乏诗词吟咏,如宋秦观《满庭芳》词云:“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此香囊呈扁桃形,镂刻花纹、缠枝忍冬纹也有明显的唐代金银器的余韵。契丹建国辽之时正是唐代末年,积淀深厚的唐文化几乎渗透到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辽代金银器中的唐代遗风正是反映出这一历史事实。
  联弧形金盒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直径5.5厘米
  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佩囊,也叫荷囊,荷包的前身,用以盛放印章、鱼符等物品。盒面錾刻一对呈半浮雕状昂首浮游于水面的鸳鸯,周围衬以水波、萱草纹。盒底錾刻半浮雕状的双鹤,两鹤均一腿曲于腹下,一腿直立于水际沙汀之上,一鹤回首相视,一鹤似觅食状。沙汀周围有水波、萱草、联珠纹。盖与盒的侧边,分别刻一周缠枝卷叶纹。鸳鸯在古代是丰产的象征,鹤是长寿的象征,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相契合,是契丹人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水禽是“春水”捕猎活动的对象,以之为题材反映了日夜与自然为伍的契丹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喜悦。
  錾花银靴
  辽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
  靴前高37.5厘米,后高25.6厘米,口长26厘米,宽10.2厘米,底长29.2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靴用厚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靴的实物做成,靴两侧各錾两只飞凤,凤首有“翠毛”,尾长下垂,卷云纹作陪衬,线条自然流畅,银靴錾花纹为鎏金。靴是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契丹服饰,由皮革制成,与窄袖短衣、长裤相配,轻便利落,便于人们骑马射猎。凡举行祭祀大典,辽代皇帝、皇后要穿“络缝乌靴”,即尖头长靴,尤以红虎皮靴为贵。据文献记载,辽道宗皇后萧观音常服即是“红凤花靴”。以金属靴为明器陪葬,显示出契丹民族鞍马生活的鲜明特色及对礼俗所产生的影响。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05001529号 
主办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馆
支持媒体: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湖南电视台《艺术玩家》、 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
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红网、晨报周刊、 湖南交通频道、湖南旅游频道
版权所有©湖南省博物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