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 中文
  • EN
  • Françai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繁體中文

“云”赏经典 八音之首 华夏正声——唐代独幽琴

活动时间: 
2022-01-18 15:46
活动介绍: 
四季变换,光阴长河流淌,新的一年又到来了。在博物馆里,总有熠熠生辉的灿烂之光,留下了时间无法磨灭的痕迹,历史中孕育的这些经典。拥有万千载体,蕴藏时代气象,2022年“云”赏经典如约而至,第四季,经典依旧,云上相伴。

教育员手记

文物名称:独幽琴

材质:琴面、琴底为桐木斫,冠角、岳山、承露为硬木制

年代:唐

来源:捐赠

尺寸:通长120.4厘米,琴额宽20厘米,琴肩宽21厘米,琴尾宽15厘米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大家好,我是湖南省博物馆教育员彭靖岚,今天为您讲述的是:八音之首 华夏正声——唐代独幽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之一,也是数千年来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晶。传说琴诞生于上古时期,由伏羲所创;《礼记》中记载了“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说明当时的琴可能已具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发展成为七弦琴后,古琴的音乐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作为一种乐器,古琴的结构也被赋予了人文情怀,古琴一般长约3尺6寸5分。看到3、6、5这几个数字,大家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似乎和一年有365天产生了联系。古琴厚度约2寸,象征着阴与阳,还有用来确定按弦位置的13个徽位,也与历法中的12个月加上农历三年一次的闰月有一定的关联。

古语云:“楚琴赵瑟齐竽秦筝”,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琴家辈出。郭楚望、朱熹、张栻、王夫之等贤哲都在潇湘大地上留下不少琴风琴事。

在湖南省博物馆“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中,有这样一把唐琴。它色泽典雅,通体髹栗壳色间朱红漆,琴面上有许多断纹,琴徽似玉非玉。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唐代独幽琴。

独幽琴为“灵机式”古琴,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也是传世不多的唐琴之一。琴背肩部的中间位置刻有草书“独幽”二字,龙池下方刻有方印“玉振”。龙池内刻有“太和丁未”四字,“太和丁未”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民国时期琴家李静题款及名家题诗。

据史料记载,独幽琴曾经被王夫之先生收藏。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晚年隐居于衡阳船山,因此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在他的《九昭》中曾提到过此琴:“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

后来,船山先生收藏的独幽琴流入他人手中,民国时期琴家李静辗转多地,以千金购得。李静去世之后,独幽琴被送到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移交到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篁万籁沉,法物船山留手泽,况兼玉振太和琴。”琴尾镌刻的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描绘了独幽琴恢弘大气的琴声,也道出了此琴与王船山的不解之缘。

其实,关于独幽琴还有破土得琴、雨注琴立的传奇故事,但大都是李静听闻而来,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与独幽琴有关的内容,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