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擁擠人潮 打造自己的博物館體驗
巴黎盧浮宮,觀衆蜂擁至蒙娜麗莎畫像前。著名藝術品前人潮湧動,許多不那麼出名的作品則備受冷落。(GUIA BESANA/《紐約時報》)
啊,盧浮宮,它崇高莊嚴,它曆史悠久,但總是......人流如潮。
在進入任何像巴黎盧浮宮這樣的大型藝術博物館時,一般觀衆的做法是:抓起一張地圖,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内從一幅名作狂奔到下一個著名藝術品,與擁擠的人群奮争,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饑腸辘辘。(但從來不會錯過與一些如雷貫耳的名作自拍的機會,如蒙娜麗莎肖像畫)。
如果我們把時間花在參觀那些吸引我們的畫作,而不是去觀看那些我們認為應該觀看的畫作,又會怎麼樣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教育主管詹姆斯•羅爾斯金說:“當你去圖書館,你不會沿着書架,看着一排排書脊,邊走邊向你的朋友說‘我今天讀了100本書!’”
然而,這卻是很多人參觀博物館的做法。
羅爾斯金等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你放慢速度——尋找一件向你述說的藝術品,并觀察它幾分鐘而不是幾秒鐘——你更容易與藝術,與你所參觀的美術館,也有可能是與你自己産生共鳴。
許多博物館還提供了“慢藝術”之旅,或者鼓勵觀衆在博物館待上幾天,而不是像做尋寶遊戲一樣對藝術品清單中的名品一一核對打鈎。負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教育項目的桑德拉•傑克遜-杜蒙說,無論你喜歡的是音樂還是戰馬,通過尋找那些與你興趣相符的作品,漫長的博物館參觀會因此變得充滿樂趣,并且留下你個人的特色。
要想找到喜歡的作品或美術館,可以在線搜索博物館的藏品信息。或者是在到達博物館時,找到問訊處,告訴工作人員你的喜好,比如音樂,并請他給你建議。如果這位工作人員不知道,她會建議你咨詢一下其他人,因為大型的博物館裡有非常多的專家。
傑克遜-杜蒙曾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哈萊姆畫室博物館和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工作,她認為,觀衆有權“策展”自己的博物館體驗。例如,當你在觀看藝術時你不喜歡聽到嘈雜的聲音。傑克遜-杜蒙建議可以在家制作自己喜歡的配樂,并帶上耳機去博物館。
“我認為,人們覺得在博物館他們的行為必須遵守一定的方式”她說,“實際上,你可以做你自己。”
為此,許多博物館都鼓勵觀衆與藝術品自拍,并把這些照片展示在社交媒體上。對于部分觀衆來說,這種做法似乎顯得粗魯,喧賓奪主或與其本意對立。但出乎意料的是,傑克遜-杜蒙已經觀察到,當博物館觀衆擺出受到藝術啟發的姿勢,它不僅激起了旁觀者的感情,也讓自拍者自己對藝術産生一個新的認識。
事實上,擺出雕塑的姿勢,是一些博物館允許盲人觀衆或弱視觀衆做的事情,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因為“感知姿态”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這件作品。
總是會有某些繪畫或古迹,觀衆認為他們必須得參觀。傑克遜-杜蒙建議篩選清單,問問自己:如果我沒有看到它們,哪些東西會讓我感覺就好像我沒來過紐約(或任何其他城市)?(博物館之旅也可以幫你提高效率。)
下一次當你步入一個巨大的藝術和曆史寶庫時,跟着自己的興趣和直覺走。你永遠不知道它們會帶你去哪裡。
原文載自《紐約時報》,作者史蒂芬•羅森布魯姆(Stephanie Rosenbloom)。
(黃金娟 譯自《西雅圖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