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滋养着人类的童年,承载着民族的未来。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之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山川秀美,万物有灵,三湘四水亘古流淌,孕育了丰厚而独特的音乐文化。
六千多年前的澧阳平原,石哨、陶球、陶鼓声飘渺灵动,伴随着劳作的欢愉;沩水河畔,商周铜铙通鸣天地;汨罗江边,回响着屈原的悲怆高歌;乐舞百戏,汉晋时期的欢娱人生;胡风雅乐,隋唐宋元的盛世欢歌;乐以存志,浏阳古乐开礼乐文化新篇。
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悠悠数千年光阴已远逝,这些在历史中沉默的音符,今天能否再被唤醒?听,湖湘之音——这最美丽的语言,或私语或齐鸣,或舒缓或急遽、或轻柔或浓烈,或深沉或悠远,诉说着湖湘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呼唤。让我们在这永恒而美丽的音乐河流中,开启一段奇妙的视听之旅吧!
初见•澧阳晨曦

距今6000多年前,澧水河畔,人们劳作之余,

拾起手边工具,戛击鸣球、击节歌舞。在狩猎,

游戏或乐舞活动中,各种质地乐器应用而生,表达

着喜悦与欢愉之情,也开启了湖湘先民对生命韵律的认知。

通灵•天地和鸣

商末周初,中原商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地区,本地工匠

创造出大型青铜乐器——铙,埋于山川河流,击之天

地和鸣。“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

乐施于金石,事于山川鬼神。铙、钟、鎛等青铜乐器

进一步发展,一钟二音的确定,为周代礼乐文化奠定

基础。

行吟•楚调多情

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其音乐文化

呈现出楚调凝重深远、浪漫多情的神采,既有维护礼制

所需的礼乐,也有释放心灵的俗乐,还有行吟高歌的楚辞,

既悦人、悦己,又娱神、娱鬼。乐器的多样化催生了“八音合鸣“

的音乐表演形态,构成了楚地音乐交响合鸣、歌舞相和的恢宏气势。

起舞•欢娱人生

自秦汉以来,湖南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

代都留下了许多音乐文化的物质遗存。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音

乐形式由钟磬礼乐转为歌舞伎乐,大量出土实物和汉画像砖、画像

石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将器乐、歌舞、杂技、说唱、滑稽戏等多种

艺术形式汇为一体的乐舞百戏,反映出人们讲究生活品质、追求欢

乐人生的时代风貌。

欢歌•盛世景象

唐朝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歌舞音乐,尤其是宫廷乐,

空前发展,郁郁胡风也随之推广到湖湘大地。从唐中晚期至宋,

文人音乐开始独树一帜,市民娱乐文化也日渐兴盛,特别是宋元时期,

戏曲、杂剧更是风靡全国各地。湖南出土的隋唐宋元音乐文物,

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全国大一统盛世下,蓬勃发展的音乐艺术成就。

雅俗•乐韵流芳

明清以来,湖湘音乐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既有仁人志士剑胆琴心,以音乐抒发政治抱负,

传达治世救国、图存创新的情志,又有追忆祖灵、

鼓励生产、欢快向上、其乐融融的少数民族音乐,

更有延续至今的祭孔古乐,浏阳文庙“丁祭”成为

尊儒重教传统文化的直接见证,彰显出湖湘八音之和的宏伟乐章。

尾篇:古今•你我同知
齐聚,湖湘之滨,远古的
乐响犹在耳畔,熟悉的旋
律自觉而出。奏响一河千
古诗画,乐曲悠扬,众乐
同知...
网站首页 展览简介 重点展品 相关知识 教育活动 展厅内景 参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