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知识
根在河洛,河南姓氏起源

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史书记载的黄帝直系子族有12姓,分封中原的有152个诸侯国,相继形成了875个氏,约占全国各地800多个大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数千年来,华夏子族不但与涌入中原的四夷边民交汇融合,而且一批批迁徙四方,和当地部族联姻交合,传播“中”字文化。由此大中华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根在河洛,老家河南”的理念。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姓氏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正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

一些谱学家认为,中华姓氏应归根于华人祖先炎、黄二帝;而炎、黄二帝也都曾以河南为活动中心。炎帝族从姜水流域向东发展,到达中原地区后,活动范围较广,但炎帝的子孙大部分是在河南境内定居并得到发展的。这可以从两方面得到证明:一是姜姓复得在河南;二是姜姓衍生的一些姓氏大都是在河南形成的。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变易他姓。尧遭洪水,共工之从孙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以其主四岳之祭,尊之,故称曰`太岳',命为侯伯,复赐以祖姓曰姜,以绍炎帝之后。”这是说,炎帝因生于姜水,以水命姓为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子孙都改为其他姓氏,姜姓曾一度消失;炎帝后裔共工的从孙“太岳”,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赐他恢复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这里所说的“太岳”,就是四岳的始祖伯夷。伯夷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后形成吕氏。由此可见,古老的姜姓失而复得在河南。

    黄帝活动的范围很广,但其基地却在河南新郑,也就是他所居之轩辕丘和所建之有熊国。被列为五帝之一的颛顼是他的孙子,帝喾是他的曾孙,后形成黄帝族的两大支派。颛顼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死后葬在濮阳顿丘;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死后葬在颛顼陵附近,说明他们的活动中心在豫北和豫西。河南既是黄帝及其两大支派的活动中心,自然也当是黄帝族诸多姓氏的发源地。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朝在河南境内有不少诸侯国,商汤灭夏后,所有这些诸侯国都演变为姓氏,如昆吾国(今濮阳西南)产生的昆吾氏、昆氏、吾氏,韦国(今滑县东)产生的韦氏,顾国(今范县)产生的顾氏,葛国(今宁陵北)产生的葛氏,以及孔甲赐给刘累的御龙氏等。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但其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即《史记》所列的“以国为姓”。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的时期,河南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本次我馆举办的“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中,就有几件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带铭青铜器,如“王妊”青铜簋、“阝舌”青铜卣、“邓公”青铜簋、 “应伯”青铜壶、“黄君孟”青铜豆等,都是该时期“以国为姓”的最好例证。

“王妊”青铜簋

内底铸铭文一行:“王妊作簋。”内这是一件妊姓王妃所作的宗庙彝器。“王妊”指妊姓之女嫁于王室为妃者。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统治方式,通过分封同姓宗亲以及与异姓大族通婚,实现对于周王朝周边方国的管理和控制。

“阝舌”青铜卣

卣盖与器底部均有铭文“阝舌作父丁寶尊彝”。洼刘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的贵族与平民墓葬区,与文献记载的古管国地望吻合。管国为周初武王弟叔鲜的封国,与蔡国以及监临殷商旧地的纣王子武庚号为三监。后因叛乱被诛。

  “邓公”青铜簋

盖内与器底同铭,铭文3行12字:“鄧公作應嫚毗媵簋,其永寶用。”是邓国国君为其女儿嫚毗出嫁应国所作的陪嫁媵器,嫚毗逝世后又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嫚姓(文献写作曼)国,商代在今孟州市境内,后南徙至郾城县东南,西周初迁至南阳盆地,都城约在邓州西南林扒镇。西周时期,邓与应国、井国有婚姻关系,春秋初而与楚交好,《左传》载楚武王有夫人邓曼。公元前678年,楚伐邓而灭之。  

“应伯”青铜壶

器、盖各铸铭文“应伯作尊壶”五字。“应伯”之称为家族排行,表明其为某代应国公族嫡长子身份。应国是周武王之子的封地,故为姬姓。应国故城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滍阳镇,现已没入白龟山水库。应国贵族墓地则在薛庄乡的滍阳岭一带。     

“黄君孟”青铜豆

口沿与折肩之间有铭文:“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孙孙永福。” 黄君是对黄国国君的称呼,孟指其夫人,因为姬姓国族之长子,故称黄夫人孟姬。据研究,黄国为赢姓。黄国之先,乃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夷之后,起源于燕山之北的黄水,南迁到河南内黄、外黄、黄沟、黄池、黄亭一带,并与华夏族交往,进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 

姓氏                           今地
管国地域在今郑州、中牟及荥阳市一带。国都管城,一般认为即郑州旧城。  
商代晚期,邓国徙至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初年,又南迁至南阳盆地,域在今河南邓州和湖北襄樊一带。
申国地域以今南阳市为中心, 处于南阳盆地北部唐白河中游地段。
应国的地域,大体上在今河南省襄城、郏县、宝丰、鲁山、叶县和平顶山市一带。应国故城在今平顶山市滍阳镇。
虢国的地域包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陕县、卢氏、灵宝,山西平陆,陕西潼关等。 
由西周至春秋初年500 年的时间里,蔡国都城一直在上蔡,上蔡故城保存得也最为完整,位于今上蔡县城关一带的芦岗东坡。
郑初封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周平王东迁后, 郑国也东迁,都新郑,于公元前375 年为韩所灭,子孙以原国名为氏,即郑姓。郑国的地域在今新郑市、郑州市区县及许昌北部,即济、洛、河、颍四水之间。
许即今许昌一带。
江国的疆域相当于今河南省正阳县南部。
黄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省淮河以南、大别山以北的潢川、光山、罗山等地。黄故城位于潢川城西6 公里的隆古乡。
樊地域在今济源市境,樊故城在今济源市西南7公里的承留乡曲阳村。
战国时魏国的疆域在今晋南、豫中、豫北一带。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城的西北部。 
韩国在历史上几经迁徙, 其疆域有今晋东南和豫中地区。战国时期的韩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城区一带。
宋国的疆域,东到今江苏徐州地区,南到今安徽宿州,西到河南商丘地区西部,北到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宋国故城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原商丘县城南2公里老南关村北。

表:起源于中原的姓氏与封国关系略表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发源地,究其原因是河南有得天独厚的“得姓受氏”的天然条件。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地理条件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在国务院确定的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14005632号  版权所有© 湖南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广播电视台、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8日-2016年8月14日 9:30-16:30(每周一闭馆,其它日期均正常开放) 五一小长假开放时间:5月2日(周一)正常开馆,顺延至5月3日(星期二)闭馆。
展览地点: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乘坐128、129、218、931、w105路到【兴联学校】站下车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