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欣赏
《诺曼底风景》皮埃尔·博纳

  玛利亚·维耶拉·达·西尔瓦

1920
布底油画 | Huile sur toile, 100 x 58 cm
1981 年购得| Achat 1981.
科尔马恩特林顿博物馆

皮埃尔·博纳是法国后印象派的画家。他在巴黎的索帮大学本来是学法律的,后来又在朱利安美术学院(Académie Julian)开始学习艺术(1887 年),之后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1890 年,他加入"纳比小组"(groupe des Nabis)("纳比" 的意思是"预言家或者懂得希伯莱文的人")。这个小组是由保罗·塞鲁齐耶(Paul Sérusier)创立的,成员主要有:莫里斯·德尼(Maurice Denis),费利克斯·瓦洛 冬(Félix Vallotton)和艾德华·伏依亚,这些人都想通过哲学和新的带有东方色彩的 学说来寻求更具有精神特质的道路。他的外号是"很有日本风格的纳比"(Nabi très japonard),在这个小组里一直呆到1900 年小组最终解散。对于当时的艺术流派来说, 博纳始终是个边缘人物,并从时代的艺术特色中保留了十分紧凑的画面,对颜色的喜好, 以及装饰的艺术特色。

在1900 年代初期,博纳经常到外国去旅行(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日子大都是在巴黎的画室,以及经常采风的诺曼底和多菲奈(Dauphiné)渡过的。他喜欢上了法国南方(圣托佩兹),与保罗·西尼亚克(Paul Signac)在1909 年和1911 年间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使他的艺术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期间的作品当中,颜色成了他的艺术表现的主要成份。

在这期间,博纳于1910 年定居于诺曼底的维尔诺奈(Vernonnet),租住在一座房子里(Ma Roulotte),后来又把那房子买了下来,离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住的吉维尼(Giverny)距离不到五公里。他和莫奈一起酷爱大自然,喜欢装 饰艺术和色彩。

博纳捕捉着环境中的光线和色彩,并将其表现在画布上,创造出一片史无前例的图画小天地,在他的作品中,绘画主宰了主体,他认为"主要的主体,就是带着色彩的平面,就是其规律,这远远超过了客体"。现实由于记忆的歪曲而变得遥远,因为, 博纳与莫奈和印象派画家相反,他不按照图案作画,而是在自己的画室里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黎是一个真正的艺术繁荣之地,很多先锋派的艺术都在这里发展,尤其是特别强调形状的立体主义艺术。博纳经历过一个怀疑的时期。当时他注重形状,建立了一种十分具有个人特点的美学观,将史无前例的形状的组合和不 断创新的颜色大合唱交织在一起。

1920 年的《诺曼底的风景》是这种美学观的一个综合。日本字画的影响显现在作品的选景形式上,也表现在不遵守传统规则的透视远景的建立上。观众的眼睛只是通过颜色的组合来重新建立风景的深度,但是颜色又并不能表现透视,而只是表现形状 的界定。闪烁的色彩一笔笔地打造出绿色和蓝色的单色图案,辅之以黄色和橙色的色调,使整体略显酸涩。这种色彩的组合表现出博纳深刻的美学自由,他象野兽派的画家一样, 会毫不犹豫地超越颜色,会武断地将颜色与客体组合在一起,只为了让颜色看起来和谐,力图表现个人的感觉,而不是创造模仿现实的作品。作品的选景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感觉,作品的选景简化了风景,仿佛那风景只是从窗口捕捉到的一个片断。事实上,这幅画巧妙地表现出博纳在内心里与诺曼底的关系,博纳通过一百多幅的系列作品, 把诺曼底表现成了一个神圣的地方。

1926 年,博纳在天蓝海岸的勒卡奈(Le Cannet)买了一幢房子,于1939 年与妻子玛特(Marthe)最终退居那里,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渡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

返回主站 | 联系我们 | 全文检索 | 免责声明 | 湘ICP备14005632号  版权所有© 湖南省博物馆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恩特林顿博物馆
开放时间:2014年9月29日至11月5日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9:30-16:30(16:00停止发票,16:15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展厅(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搭乘128、801路到兴联学校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