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底油画 | Huile sur toile, 65 x 46 cm
让- 保罗• 泊森的遗赠,巴黎, 2008 | Legs Jean-Paul Person, Paris, 2008
科尔马恩特林顿博物馆
苏蒂纳• 夏依姆是立陶宛裔的画家,属于"巴黎画派"(École de Paris)。他在 明斯克与朋友米歇尔• 吉高伊纳(Michel Kikoine)一起,受过短期的艺术入门教育。
1910 年,两人一起被维尔纳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 de Vilna)录取,并在 美术学院结识了平徐• 克里梅尼(Pinchus Krémègne)。1912 年,苏蒂纳与自己的 过去决裂,毁掉了所有以前的作品,追随两位朋友来到巴黎。
在巴黎,克里梅尼带他到了蒙巴纳斯的画家城"拉罗施"(la Ruche),他在这 里遇到了很多外国人,不久之后,这些外国人便有了"巴黎画派"的名号。他经常去 卢佛宫,对伦伯朗(embrandt)、夏尔丹(Chardin)和库贝(Courbet)的作品感 到痴迷不已。后来他在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师从费尔南• 高蒙(Fernand Cormon),学习艺术。
当1914 年9 月发布总动员令时,苏蒂纳以志愿者的身份报了名,但由于身体不好, 很快便从军队退役了。回到巴黎后,他遇到了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及其画商列奥波尔德• 博洛维斯基(Léopold Zborowski);莫迪格种亚尼也是由于肺结核 从部队退役回来的。从此,列奥波尔德• 博洛维斯基也成了他的画商。
1918 年,莫迪格利亚尼到法国南方的文斯(Vence)去治病,苏蒂纳也追随他去 了文斯。从1918 年到1922 年,苏蒂纳在文斯突然摆脱了胆小的风格,发展成了某种 彻底的表现主义。他画风景,画室内景色和静物写生,其中就包括这一幅《花瓶》,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梵高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博纳的影子。画面中的花束和花瓶的图案 简化到只剩下基本的形状,与暗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画面的主体经过处理,呈 现一种不稳定的平衡,而且画笔粗略有力,材料显得厚重有余,使画面透出一种令人 感到不安的奇怪气氛。这幅显示着混沌意味的作品已经预示着苏蒂纳以后的作品风格。
1920 年莫迪格利亚尼死后,苏蒂纳在塞维(Céret)的生活极度贫困,他在贫困中创 作了一系列极具爆炸性的油画。美国的收藏家阿尔贝•C• 巴纳斯(Albert C. Barnes) 在巴黎的画商保罗• 吉约姆(Paul Guillaume)那里看到这些画,内心感到震撼,便 购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从而使画家最终从默默无闻当中摆脱了出来。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恩特林顿博物馆
开放时间:2014年9月29日至11月5日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9:30-16:30(16:00停止发票,16:15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展厅(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搭乘128、801路到兴联学校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