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尔日·波利亚考夫出生在沙皇时期的俄国,1918 年十月革命暴发时,逃离祖国和 十月革命。他的姑姑娜丝梯亚·波利亚考夫(Nastia Poliakoff)是个女高音歌唱家,他 跟着姑姑经历了很常时间的流放生活,在很多城市流浪。流浪中,他用吉他为姑姑伴唱, 他们去过索菲亚,贝尔歌莱德,维也纳,伯林,后来才于1923 年来到巴黎,并定居在 这里。
波利亚考夫年轻时在莫斯科便学过素描,到巴黎后便在蒙巴纳斯的大草房美术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注册学习(1929),后来又在蒙玛特的福洛肖美术学院(Académie Frochot)学习(1933)。最后,从1935 年到1937 年,他在伦敦的"谢尔西亚艺术学院"(Chelsea School of Art)和"斯拉德艺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Art)最终完成了学业。在英国的首都,他将受到的各种影响综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于这个俄罗斯的画家来说,大英博物馆保留的古埃及时代的绘画作品,早期的意大利作品,弗拉芒画家的绘画,印象派画家委拉斯奎兹(Vélasquez),塞尚(Cézanne),高更(Gauguin),色拉(Seurat),保罗· 克里(Paul Klee)都对他的艺术观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7 年, 他回到巴黎, 认识了罗伯特和索妮亚· 德洛奈(Robert et Sonia Delaunay),后来又认识了瓦西里·康丹斯基(Vassily Kandinsky)(1938),康丹斯基对他追求抽象派技法产生了影响。在他的抽象派技术表达中,一致性的色块象镶嵌拼图一样,相互穿插在一起。从1938 年开始,波利亚考夫创作了他最早的抽象作品,但是他的创造仍然是以造型为主的。在战后,他在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发现了卡西米尔·玛尔维奇(Kasimir Malevitch)的《白底白方》(Carré blanc sur fond blanc),这让波利亚考夫最终看到,除了颜色之外,材料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这时开 始,他最终选择了抽象的技法。
除了与"新巴黎画派"的技法一样的几何抽象画之外,他的作品还以颜色及其作用为基础。他消除了背景和形状之间的对立,从1948 年开始便将形状和分层连续画出的颜色严格地交织在一起,这使得材料似乎在画面上震动了起来。《蓝色组合》正是按照这种逻辑创造的作品。各种颜色的形状相互之间似乎在寂静中正在对话。
蓝色组合
Etude de tissu, 1946
Composition multicolore à dominante bleue, 1969
Composition bleue, jaune et grise , 1958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恩特林顿博物馆
开放时间:2014年9月29日至11月5日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9:30-16:30(16:00停止发票,16:15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展厅(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搭乘128、801路到兴联学校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