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利亚·维耶拉·达·西尔瓦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
葡萄牙里斯本| LISBONNE, PORTUGAL 1908—巴黎| PARIS, 1992
玛利亚• 维耶拉• 达• 西尔瓦是葡萄牙裔画家,1956 年加入法国国籍。她是在 1930 年代抽象技法画派在法国受到欢迎的少数几个女画家之一。她是"新巴黎画派" 的一个重要艺术家,也是抽象风景画派(mouvement paysagiste abstrait)的领袖。
玛利亚• 维耶拉• 达• 西尔瓦很年轻的时候便表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十一岁的时 候,她在里斯本的美术学院学习素描。二十岁的时候,她来到巴黎,先在大茅草房画 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 师从布尔德尔(Bourdelle), 学习雕 塑;后来又在斯堪的纳维亚画院(Académie Scandinave)师从戴皮奥(Despiau) (1928-1929)。但她很快便放弃了雕塑,改学绘画,听了弗里兹(Friesz)、雷吉(Léger) 和毕西埃尔(Bissière)的课(1929-1930)。1930 年,她嫁给了匈牙利画家阿帕德• 兹尼斯(Arpad Szenes)。她与阿帕德• 兹尼斯从事了很多造型实验,寻求一种创新 的、个性化的绘画风格。1931 年,她在马赛看到渡轮桥(今天该桥已经不存在了), 突然通过桥的造型受到启发,桥的金属结构让她看到分割成碎片的空间。1932 年,她 遇到让娜• 布谢,并通过让娜• 布谢的介绍,看到了乌拉圭画家托莱斯• 加西亚(Torres Garcia)的作品。托莱斯• 加西亚的有节奏感的几何绘画以象征和形状为基础,表现 出某种寓意,她从中受到启发。锡耶纳的彩色镶嵌画和葡萄牙用作装饰的磁砖也对她 产生了影响。
渐渐地,玛利亚• 维耶拉• 达• 西尔瓦的绘画图案变得越来越明确:通过让空间在 画面上变得越来越紧密或者越来越多,并通过能够表现虚空的吸引力的结构构筑,她 探索了很多种空间的表达可能性。她的作品主题大部分都与城市有关(城市、铁路、 脚手架、地铁、候车室、图书馆、象棋),她用这些主题创造了一种抽象绘画,很快 便让人们感到了好奇,也使人着迷。1933 年,让娜• 布谢画廊组织了她的第一次个人 画展。1947 年的战争之后,她回到法国(玛利亚• 维耶拉• 达• 西尔瓦和阿帕德• 兹尼 斯从1940 年到1946 年逃难到了里约热内卢),让娜• 布谢画廊再一次为她组织画展(后 来她又参加了很多集体的画展)。不久之后她被公认为是"新巴黎画派"的一个重要画家。
从1960 年开始,法国国家制定了政策,开始大量收购她的作品。 画面的空间提供的可能性和空间的组合,是维耶拉• 达• 西尔瓦创作的最初基础。
1966 年,维耶拉• 达• 西尔瓦成为在法国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大奖的女艺术家。
Cedar, 1932
Composition, 1955
Interieur à la spirale, 1949
Le Théâtre de Gérard Philipe, 1975
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恩特林顿博物馆
开放时间:2014年9月29日至11月5日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9:30-16:30(16:00停止发票,16:15停止进馆)
展览地点: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展厅(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创远路交汇处湘江壹号)
公交线路:可搭乘128、801路到兴联学校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