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古琴之形
从史籍来看,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基本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琴,依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项、肩、腰、尾、足,由两块木板斵合而成。常见的有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和蕉叶式等。斵琴选材用料极为考究,唐人即有“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之说。
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125CM左右),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宽六寸(20CM左右),象六合;厚二寸(6CM左右),寓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面之上,弦有七根,外侧为低音,依次向内渐高。定弦方法多样,最常见的是将七根弦由外而内依次定为:徵、羽、宫、商、角、少徵、少羽,即C、D、F、G、A、c、d,称为正调。弦分丝弦和尼龙钢弦两种。古用丝弦,音量小而韵味足;今用尼龙钢弦,韵味逊而音量大。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周身饰以生漆,以黑色、栗壳色为主。琴历百年,始有断纹。断纹种类繁多,主要有:梅花断、龟背断、牛毛断、蛇腹断、流水断、冰裂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