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辛追夫人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了解礼仪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重要位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汉代的立容、坐容、行礼、用餐礼仪。同时,让参与者了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隶的演变与书写载体演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取知识、概括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的能力。

(2)增强学生与家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对汉代礼仪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同时培养参与者对于书写文化的认知,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参与者对于学习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现场体验

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作纸、汉服、临摹字帖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汉代礼仪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书写载体的演变

2.教学难点:传统礼仪道德的继承和发扬、马王堆汉墓帛书的隶书演变

课时 90分钟

课型 展厅导赏、教室授课、体验活动

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10分钟)

(一)以提问形式告知博物馆参观礼仪与注意事项,并通过互动问答导入课程主题,介绍课程内容及活动流程。

(二)中国礼仪的概述:

中国传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到周朝时我国古代礼仪制度已经较为完备。春秋时期, 孔子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汉武帝时期,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汉代礼仪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着东亚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特色之一。

二、探究过程(70分钟)

(一)展厅导赏(35分钟)

结合马王堆场景复原、生活起居,介绍汉代礼仪,重点介绍内容如下:

1、竹扇(便面)

在古代,扇子除了扇风纳凉外,还具有遮挡作用。走在路上如果遇到熟人,可以颔首或拱手;如果遇到了不想打招呼的人,可以用小竹扇遮脸。这种被称为“便面”的举动不叫失礼,相反是一种礼貌。

2、歌舞表演场景(坐容)

这组文物是根据辛追墓北边厢出土器物复原的歌舞表演场景:前边跪坐的是歌俑;中间站立着的是舞俑;后边是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有两位乐师在吹竽,三位在鼓瑟。请参与者观察歌俑与奏乐俑的坐容。

3、奴仆成群(立容)

这组数量众多的木俑代表着辛追夫人家中的奴仆,展现了两千多年以前汉代贵族家中奴仆成群的场景。仔细观察,这些木俑有高有矮,外形也有着很大差异,这说明木俑们的等级不尽相同。例如冠人俑,它代表的是辛追夫人家中的家丞,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管家”。请参与者观察冠人俑的立容。

4、盘匜沃盥(沃盥之礼)

漆匜和漆盂是一组用来餐前洗手的盥洗用具。先秦时,人们在祭祀、宴饮前,必须要先行沃盥之礼。云纹漆匜呈瓢形,前端有流口,使用的时候由年长者双手捧着匜的腹部,流口向下倾斜,水从流口流出,需要洗手的人接水来洗,年少者捧着盂或盘在下面接水。为参与者解答“盘匜沃盥”的含义。

5、案盘分餐(分餐制)

以漆案上的一组餐具为中心,两边是大型盛酒器云鸟纹漆钫和云纹漆锺,多在宴会场合使用,装满酒后搬抬拿取都很困难,一般置于地上,用配套的勺来舀取酒水。中间的云纹漆案,出土时案上放置有5个盛着食物的漆盘、2个用来盛酒的漆卮和1个漆耳杯,还有一排穿串肉的竹签和1双竹筷,真实再现汉代贵族分餐而食的生活场景。两侧以阵列式摆放形式展现的漆盘、杯、卮的组合,反映了当时宴飨的盛况、气势和饮食礼仪的庄重感,体现了当时汉代贵族的宴请礼仪。为参与者介绍成语“举案齐眉”的来历。

6、朱红菱纹罗丝绵袍(服饰礼仪)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是辛追冬天穿的丝绵袍,面料选取了色彩艳丽的朱红菱纹罗,内里和缘用素绢装饰。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的款式为曲裾。“裾”指衣服的前襟,“曲裾”指前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再绕至背后,然后腰部缚以大带。灵活多变的款式展示出绚丽多姿的汉服之美。曲裾深衣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礼服,可以在正规场合穿着使用。

7、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服饰礼仪)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以纹饰华美的印花敷彩纱为面料,再用没有经过染色的素纱做缘边和衬里,中间填充丝绵。印花敷彩丝绵袍的款式为直裾。“直裾”指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直裾是由曲裾发展而来,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8、《老子》(汉字演变、书写载体)

在成熟纸张未发明之前,人们大多在竹简、木牍、帛书上书写文字。在三号墓利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简牍,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帛书《老子》有两个版本,甲本用古隶抄写,是最早的手抄本之一,乙本用早期隶书抄写。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助于认识《老子》在汉初的真实面目,对进一步研究《老子》思想提供珍贵资料。

(二)展厅回顾(15分钟)

1、回顾展厅所见汉代礼仪

2、介绍汉代礼仪中立容、坐容、行礼、用餐礼仪的特点和

要求,并体验。

(1)汉代立容(互动环节)

①立时正身、平视;

②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③手从胸口到下腹。

请参与者身着汉服模仿立容。

(2)汉代坐容

①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

②双手放在膝盖上;

③目视前方。

(3)汉代行礼(互动环节)

①一般揖礼:身体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②正规揖礼:男子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请参与者身着汉服模仿揖礼。

(4)用餐礼仪(互动环节)

①请学生说一说汉代用餐礼仪的特点?(分餐制)

②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分餐制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卫生、避免疾病传播)

教育员补充:为了确保卫生,在用餐前洗手使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其实在汉代的时候,不仅是在用餐前要洗手,而且在很多重要的场合(比如祭祀)之前都要洗手,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称为“盥洗礼”。

请参与者模仿沃盥之礼。

(三)临摹体验(20分钟)

1、简单回顾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情况

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简牍,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

2、介绍临摹字帖的文字及字体

“君幸食”、“君幸酒”是汉代的劝食用语,代表“请君用餐”、“请君饮酒”的意思;“右方笥二合”意识是指右边的竹笥摆放有两个盒子。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毂。《易》曰:“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吉。”......《易》曰:“含章可贞,吉”,言美请之胃也。这段话截取自《易之义》,其中提到的“含章可贞”是形容词,代表卦象,意思是说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

3、现场指导亲子家庭使用黑色软头笔分别在竹简、宣纸、绢等不同书写载体上临摹或书写文字。

三、总结提升(10分钟)

(一)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汉代的礼仪虽然繁琐,但是充分体现了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礼仪,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而是要传承其律己、敬人的精神内涵,要提高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自身对于学习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